他这才想起,曌儿已融合国运金龙,能隐约感知大明境内将发生之事。
若半年内确无天灾,这批赈灾粮便可放心使用了。
其余众人也惊讶地看着曌儿,但想到今日册封大典上连国运金龙都已现身,便选择了相信。
朱棣敲了敲桌子。
“好,钱粮一事既已解决,接下来便是兀良哈的军力问题——方宾,你来说说看,我们难道打不过他们吗?”
方宾拱手回应:“皇上,并非打不过,而是担心他们避而不战。”
“兀良哈三卫虽占大宁府,但那里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暂居之地。”
“即便我们攻下大宁,若不将其彻底剿灭,也难以迁徙百姓过去。”
“问题是他们居无定所,想将其一网打尽,实在困难。”
这确实是个难题。
兀良哈既已叛明,大宁绝不能继续容他们盘踞。
朱棣打算移民实边,让百姓在大宁落户耕垦。
可战后大军一旦撤离,若未肃清残敌,迁来的百姓必将受害。
幸好,朱高喣对此已有应对之策。
“爹,这次作战与以往不同。”
“从前征讨鞑靼、瓦剌,草原辽阔,他们可随意远逃,我们也不敢轻易深入,恐遭埋伏。”
“但大宁虽大,比起整个草原,终究有限。”
“即便我们缺乏火炮,追不上他们,但还有修罗卫——他们的速度远胜马匹。”
“若兀良哈敢正面交锋,我军定能取胜。”
“若他们避战,便派修罗卫分头出击,逐个击破。
小股敌人,一名修罗卫便足以应付。”
“兀良哈人数有限,我就不信剿不干净。”
朱高喣在军事上的天分极高,堪称永乐朝顶尖的将才,此番谋划也极为周密。
即便没有火炮,仍有修罗卫可用——而修罗卫的威力,远胜于火炮。
朱棣双手按在桌上,赞道:“好!老二这办法不错。”
难得听到父皇夸奖,朱高喣受宠若惊,故作谦虚道:“哪里,都是爹教导有方。”
眼中却掩不住得意之色。
朱棣看向杨士奇、夏原吉与方宾三位大臣,问道:“现在可还有疑问?”
三人相视一眼,纷纷摇头。
朱棣满意点头。
此时小鼻涕前来请示是否要为众臣备上午膳。
战事方略已定,朱棣心情甚好。
朱棣下令道:“命光禄寺多备些膳食。”
随后转向几位大臣:“今日就在宫中用膳,回去后即刻着手筹备。
大军出征,粮草需先行,各类物资、医药、人马粮秣务必周全。
朕予你们充裕时日,定要将诸事安排得万无一失。”
杨士奇、夏原吉与方宾三人起身拱手:“臣等领旨,谢皇上恩典。”
朱棣挥手示意他们就座。
等候午膳时,曌儿向朱棣提出心中疑惑:“爷爷,我大明疆域辽阔,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为何国库连年亏空,如今甚至需动用赈灾粮款以支撑战事?”
这一问题让朱棣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向曌儿解释。
明朝国库岁入始终不高,自洪武年间至永乐时期皆是如此。
岁入有限,偏又逢圣上好兴举措,各项开支层出不穷。
见朱棣沉默,知晓内情者亦无人应答,朱高煌遂开口言道:“大明的纳税制度颇为混乱,可谓一团乱麻。”
夏原吉闻言立即起身反驳:“燕王殿下慎言!我朝税收制度历经数代验证,切实可行,岂容轻侮?”
赋税由户部执掌,制度多经户部与皇上共商而定,朱高煌此言无异指责户部无能。
朱高煌冷笑回应:“大明税赋主要仰赖农民,税率甚低,十五税一。
课税方式按田亩计征,有田即纳税,看似向农人征税,实则向土地课税。
然朝廷并不禁止土地买卖。
若田地转售予其他农户,尚可维持课税;若卖予享有免赋特权的士绅阶层,则该地所产税赋便随之消散。
再者,田产买卖多限于邻近人家,远处之人不会贸然购地。
如今天下收成全凭天意,风调雨顺则仓廪充实,天时不协则生计维艰。”
“那些被迫变卖田产的农民,周围又有哪个农户有足够的财力接手?最终田地不都落入了士绅手中?”
“国家能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库的收入又如何能够增长?”
夏原吉身形一震,缓缓落座,被朱高煌的一席话说得哑口无言。
这确实是大明税制的弊端,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朱高煌却并未停下,继续说道:
“更可笑的是按人头收税的制度。”
“按人头征税,这税收的意义究竟何在?我实在无法理解。”
“这些年在民间,我曾亲眼见到一户农家,生下龙凤胎后,将男婴留下抚养,却把刚出世的女婴投河溺毙。”
“因为在农户眼中,男丁是未来的劳力,而女娃不仅不是劳动力,反而是负担。”
“说来讽刺,仅仅为了少缴一点税,竟不惜亲手扼杀自己的骨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