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理论攻关小组”,正式开始工作。
“神威之心”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中心内,气氛肃穆而又充满了专注。
张念,这位新晋的博士生,正坐在主控制台前。他的面前,是“数字孪生系统”那充满了科幻感的操作界面。
而在他的身后,陈默、高翔、徐涛,三位“顾问团”成员,正安静地看着他的操作。
李沐珂,则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随时准备,记录下所有的关键步骤和数据。
他们今天的任务,只有一个。
那就是复现“失败”。
张念深吸一口气,将那个从名为“普罗米修斯”的旧硬盘的资料上建立的模型,接入了系统。
那套,尘封了多年的、关于“电子-声子强耦合”的理论模型,第一次,被唤醒并呈现在了当今世界算例顶尖“神威之心”的面前。
“……模型已导入。”
“完整性自检,通过。”
“开始构建,模拟环境。”
张念的操作,一丝不苟。虽然,在组会上,陈默老师和高翔师兄已经告诉过他,这套理论,是有缺陷的。但是,当他亲眼看到,这个模型的完整框架时,心中依旧,充满了震撼和疑惑,张念不明白到底哪里有缺陷?
太精妙了。
太完整了。
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由陈默老师,在多年以前独立完成的理论,依旧充满了天才般的洞察力和无懈可击的逻辑美感。
他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套近乎完美的理论,究竟会错在哪里?
“师兄,”张念转过头,看向高翔,“我们,第一阶段的模拟尺度设置多大?”
“按照老师的要求,”高翔回答,“我们,先做一个‘理想环境’下的‘弱关联’体系模拟。原子数量,控制在十万个以内。模拟温度,设定在绝对零度附近。不考虑任何,外部杂质和磁场干扰。”
“明白。”
这几乎是复刻了当年,陈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所能做的最理想化的仿真模拟环境。
张念迅速地,设定好了所有参数。
然后,他按下了,“开始计算”的按钮。
“任务,已提交至‘神威之心’。”
AI助手的声音响起。
下一秒。
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见证了,什么叫做,世界顶尖的“算力”。
当年需要陈默,耗费数周时间,才能勉强完成的计算。
在“神威之心”那,恐怖的算力面前。
只用了……
不到三秒钟。
绿色的“计算完成”提示框,就跳了出来。
一份详细的、图文并茂的模拟结果报告,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报告显示,在这个理想化的“弱关联”体系中,当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点时,电子,果然,在声子的介导下,形成了稳定的“库伯对”,并进入了,畅通无阻的“零电阻”状态。
其计算出的“临界温度转变曲线”,和实验数据,几乎,完美吻合。
“……成功了?”
李沐珂,看着那条完美的曲线,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惊呼。
张念,也皱起了眉头。
这个结果,太“正确”了。正确到,让他感觉有些不真实。
如果,理论是正确的。
那为什么,老师又说它是“失败”的呢?
“不要被表象迷惑。”
陈默的声音,适时地响起。他自始至终,都异常平静,仿佛眼前这个“成功”的结果,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继续。”他,下达了第二个指令,“进入,第二阶段模拟。”
“这一次,我们要进入,‘真实世界’了。”
他走到张念的身边,亲自,在控制台上,输入了一系列,全新的参数。
“原子数量,提升到,一千万。”
“模拟温度,从绝对零度,提升到,液氮温区。”
“最关键的,”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重重地敲下,“加入,‘强关联’效应!将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和‘自旋涨落’,作为强扰动变量,写入模型!”
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理论,能否存活的……“试金石”!
这也是当年,受限于算力,陈默未能完成的……终极测试!
“是!”
张念的眼中,也燃起了一丝兴奋。
他再次,提交了计算任务。
这一次,“神威之心”的服务器机柜上,那代表着“极限运算”的橙红色指示灯,亮了起来。
风扇的轰鸣声,也陡然提升。
显然,这一次的计算,其复杂程度,比刚才高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不断刷新的、代表着系统能量状态的演化曲线。
一分钟……
五分钟……
十分钟……
曲线,在最初的几分钟里,依旧,表现得,非常“正常”。
但是,当计算,进行到第十五分钟时。
异变,发生了!
那条,本应随着温度降低,而平稳下降的“电阻”曲线,突然像一只受到了惊吓的股票一样,开始了,剧烈的、毫无规律的、疯狂的震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