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对于“地下联盟”而言,是一段足以被载入团队史册的、充满了激情与智慧的“极限燃烧”时刻。
整个团队,像一台被瞬间激活的、精密的战争机器,围绕着那份来自MIT的“战书”,开始了高强度的协同作战。
地下室,成了他们的“总参谋部”。那块巨大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草图和逻辑链,像一张复杂的作战地图。
而超算中心、MTS实验室,则成了他们的“前线兵工厂”和“武器试验场”,源源不断地,为“总参谋部”提供着最精准、最强大的“弹药”。
高翔和徐涛,这对“计算双子星”,几乎是以一种不眠不休的“爆肝”模式,在短短两天之内,就完成了那组全新的“循环加载-卸载”分子动力学模拟。当那段清晰地展示了“动态纳米晶可逆性”的原子演化视频,最终生成时,两人激动得差点在机房里拥抱在一起。
林浩,则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那片由实验数据和力学公式构成的海洋里。他废寝忘食地,将上百组实验数据,带入到陈默构建的那个“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框架中,进行着反复的、繁琐的拟合与验证。最终,他成功地,求解出了那几个关键的材料参数,让那个原本还略显空洞的数学模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无可辩驳的物理意义。
而陈默,这位运筹帷幄的“总指挥官”,则负责将所有这些“弹药”,以一种最犀利、也最优雅的方式,组合成一篇无懈可击的“学术辩护状”。
他亲自执笔,撰写那封长达二十页的回复信(Response Letter)。
他的文字,不再是之前论文正稿中那种严谨而克制的学术语言。
那是一种,充满了自信、尊重,甚至略带几分锋芒的“对话体”。他像一位顶级的辩手,在与那位远在MIT的Kevin Zhang教授,进行着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精彩绝伦的学术辩论。
他坦然承认对方质疑的合理性,并致以敬意。
然后,话锋一转,用一组组全新的、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模拟结果,将对方的每一个质疑点,都转化为证明自己理论创新性的、最有力的论据。
在回复信的最后,他还附上了那封来自米兰理工罗西教授的授权邮件截图,以及那份内部报告中的关键图片,并以一种极其谦逊而又自信的口吻写道:
“……我们欣喜地发现,类似的现象,似乎也已在其他研究组的独立实验中初现端倪。我们相信,我们所揭示的,或许并非一个‘孤例’,而是一片等待着全世界同行,共同去探索的‘新大陆’。我们非常期待,能与您,以及像罗西教授一样优秀的同行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就此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展示了实力,又给予了对方足够的尊重,更将格局,从一篇论文的得失,提升到了引领整个领域共同进步的高度。
当林浩,将这份凝聚了所有人智慧和心血的回复信,连同修改后的稿件,通过投稿系统,再次提交上去时,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笃定。
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剩下的,就是等待最终的“裁决”。
等待,是科研过程中,最磨人,也最迷人的一环。
它像一场豪赌,在开牌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赢家还是输家。
这一次,他们没有等太久。
快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仅仅在回复提交后的第三天傍晚,当林浩,像往常一样,在地下室处理着实验数据时,他的邮箱里,忽然,跳出了一封新的邮件。
发件人,是《Science Advances》的编辑部。
林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他感觉自己的指尖,都在微微颤抖。他深吸了一口气,用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点开了那封邮件。
邮件的内容,非常简短。
“尊敬的陈教授、林博士及各位作者:
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您的稿件(稿件编号:SA-2023-XXXXX),经过第二轮审稿,审稿意见已经返回。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和编辑部的综合评判,我们决定……”
林浩的目光,跳过了那些官方的客套话,直接,落在了邮件最下方的附件上。
附件里,只有一个PDF文件,是来自那位神秘的、也是最关键的“审稿人三号”的最终评语。
林浩颤抖着手,点开了附件。
一段简短的、却充满了力量的英文,映入眼帘。
“The authors response ......”
(作者的回复,和他们的原稿一样精彩。他们不仅回应了我最初所有的关切,更成功地,将他们的工作,提升到了一个科学严谨性和概念深度都更高的新层次。这是一项绝妙的工作。我强烈建议,不经任何修改,直接接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