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那句“你们,是想上山,还是想下山”的诘问,如同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林浩、高翔和徐涛三人的心上,瞬间击碎了他们心中所有的迷茫和退缩。
是啊,他们的目标,自始至-终,都是那座人迹罕至的、险峻巍峨的雪山之巅。
而现在,一位来自山巅的先行者,向他们投下了一份无比严苛的“路书”。这份“路书”,指出了他们现有装备的不足,也拷问着他们攀登的决心。
是畏惧艰险,就此下山,回到山脚下那片拥挤而安全的集市里去?还是迎难而上,补强装备,向着那片更高、更壮丽的风景,发起最终的冲刺?
答案,不言而喻。
“上山!”
林浩第一个,从那股巨大的震惊中挣脱出来。他的眼中,重新燃起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旺盛的火焰。那是一种,被顶级高手激发出来的、棋逢对手的昂扬战意。
“我们,要上山!”高翔和徐涛,也异口同声地应道。
之前那股万念俱灰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向死而生的决绝和豪情。
“好。”陈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要的,就是这股不畏强敌、愈挫愈勇的精气神。
“既然决定了要上山,那从现在起,我们就把这位Kevin Zhang教授,当成我们的一位‘远程导师’。”陈默的语气,恢复了往日的冷静和锐利,“他给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块磨刀石,用来打磨我们这把尚未开刃的‘宝刀’。”
他走到地下室那块熟悉的白板前,将那份长达三页纸的审稿意见,用磁吸,牢牢地固定在白板中央,像是在悬挂一张作战地图。
“现在,开始我们的‘跨洋对话’。我们,来逐条‘拆解’这位新导师,给我们布置的‘课后作业’。”
整个地下室,瞬间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时指挥部”。
之前那种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式被彻底打破,所有人,都围绕着那块写满了“灵魂拷问”的白板,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协同作战。
“第一题:关于理论的创新性。”陈默指着审稿意见的第一条,沉声念道,“审稿人认为,我们提出的‘动态纳米晶化’模型,本质上,是对经典的‘形变诱导相变(TRIP Effect)’的一种特殊情况的描述,缺乏根本性的理论创新。他要求我们,明确阐述,我们的模型,与经典的TRIP效应,在热力学驱动力、晶核形核机制和动力学路径上,有何本质区别?”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直接刺向了他们理论体系的“心脏”。
“TRIP效应”,通常发生在亚稳奥氏体钢中,是一种早已被写进教科书的经典理论。如果他们的发现,被定义为这个经典理论的一个“亚种”,那这篇文章的创新性,将大打折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有趣的“旧瓶装新酒”。
“他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高翔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他扶了扶眼镜,大脑在飞速运转,“我们之前的关注点,都放在了‘非晶’这个主体上,下意识地,将‘晶化’视为一种‘新生事物’。但从更宏观的相变动力学角度看,他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
“那区别到底在哪里?”徐涛焦急地问。
“区别在于‘尺度’和‘可逆性’!”高翔的眼中,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经典的TRIP效应,通常发生在微米尺度,形成的马氏体相,是不可逆的。而我们观察到的,是在纳米尺度,并且,我们的模拟显示,这些纳米晶,在应力卸载后,有重新‘非晶化’的趋势!这是一种动态的、可逆的、局域化的相变!这在经典理论里,是根本没有被讨论过的!”
“漂亮!”陈默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高翔,你抓住了关键!我们的‘动态纳米晶化’,不是简单的‘相变’,而是一种‘准相变’,是一种在‘非晶’和‘晶体’两种亚稳态之间,来回跳跃的能量耗散机制!这是全新的物理!”
“所以,我们的回复策略,就是承认相似性,但要强调‘本质区别’!”陈默立刻在白板上,写下了应对方案,“高翔,徐涛,你们俩,立刻重新设计一组模拟。加上‘循环加载-卸载’的工况,把这种‘可逆性’,给我明明白白地,从原子尺度上,模拟出来!我们要用最直观的动态视频,来回应他的质疑!”
“明白!”高翔和徐涛领命,立刻转身,冲向了计算机房。
“第二题:关于模型的深度。”陈默的手指,移到了下一条,“审稿人认为,我们的模型,虽然解释了‘为什么’会增韧,但没有解释‘如何’增韧。他要求我们,从‘连续介质力学’的角度,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描述‘纳米晶体积分数’与‘宏观塑性应变’之间关系的解析模型。否则,我们的理论,就只能算是一个定性的‘故事’,而非一个定量的‘科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