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接收!
当看清那最后四个单词时,林浩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轰的一声,涌上了大脑!
他整个人,都像是被一股巨大的幸福感,给狠狠地击中了,呆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浩子?浩子?你怎么了?脸怎么这么红?”一旁的徐涛,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好奇地凑了过来。
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段英文上时,他的瞳孔,瞬间,放大到了极限。
“我……我操!”
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嚎叫,在安静的地下室里,猛地炸响!
“成了!成了!浩子!我们成了!直接接收!!”
徐涛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猴子,直接从椅子上蹦了起来,一把,抱住了还没反应过来的林浩,用力地,摇晃着。
高翔和闻声而来的陈默,也立刻围了过来。
当所有人都看清了那段来自MIT的“卷王”的、充满了英雄惜英雄意味的最高赞誉时,整个地下室,瞬间,就沸腾了!
压抑了太久的紧张,期待,和不安,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原始、最纯粹的欢呼和呐喊!
“牛逼!!”
“我们做到了!!”
林浩和高翔、徐涛,三个年轻人,像孩子一样,拥抱在一起,又蹦又跳,尽情地,宣泄着心中的狂喜。
而陈默,这位团队的主心骨,则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脸上,虽然依旧保持着克制,但那双微微泛红的眼眶,和那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着的双手,却早已,出卖了他内心的,那份惊涛骇浪般的激动。
他缓缓地,走上前,从狂喜的林浩手中,接过了鼠标。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份审稿意见的,最末尾。
在那里,还有一行,不属于官方审稿意见的、小小的、私人的附言。
“P.S.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附:致通讯作者陈默博士:我期待,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上,与您和您才华横溢的团队,当面交流。能与您当面探讨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的未来,将是我的荣幸。此致,Kevin Zhang。)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Respect”了。
这,是一份来自世界顶级舞台的、最正式、也最真诚的“橄榄枝”!
陈默看着那行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是那个挣扎在学术圈边缘的、无人问津的“地下室”团队了。
他们,已经拿到了那张,通往世界顶级学术舞台的、最珍贵的——
“入场券”。
当最初的狂喜,逐渐平复下来后,徐涛,看着那封邮件,还是有些难以置信地,问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我还是觉得,跟做梦一样。咱们……咱们就这么,发了一篇《Science Advances》?这也……太顺利了吧?”
他的话,也问出了林浩和高翔的心声。
是啊,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波折,但最终的结果,却顺利得,有些不真实。
陈默笑了笑,示意他们在实验台前坐下。他给每人,都倒了一杯热水。
“你们觉得,很顺利吗?”他反问道。
“呃……至少,比我们想象中,要顺利。”徐涛挠了挠头。
“那是因为,”陈默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决定,借这个机会,给这些踏入真正学术圈的年轻人,上最重要的一课,“因为,我们这次,是纯粹地,在靠‘硬实力’,去敲门。”
“做科研,说到底,和闯江湖,没什么两样。它有两套规则。一套,是摆在明面上的,叫‘科学’。谁的成果硬,谁的理论新,谁就牛逼。另一套,是藏在水面下的,叫‘圈子’,或者说,叫‘人情世故’。”
他看着眼前这三张求知若渴的脸,继续说道:
“为什么,挤破了头,都想在顶级期刊上,发一篇文章?为了荣誉?为了奖金?这些,都只是表象。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拿到一张进入‘圈子’的门票。”
“你们想,像《Science》、《Nature》和它们这些顶级子刊,每年收到的稿件,成千上万。谁来审这些稿件?编辑吗?不,编辑只是‘二传手’。真正决定一篇稿件生死的,是像Kevin Zhang这样的,匿名的审稿人。”
“那么,期刊,会去找谁,来当这个‘判官’呢?只能是,那些曾经,也在这里,发表过文章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这个‘圈子’,认证为,拥有足够的水平和信誉,去评判别人的工作。”
“这就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封闭的循环。你发表了一篇《Science》,你就自动进入了《Science》的审稿人库。以后,你就有机会,去审别人的《Science》。你审稿多了,和编辑、和其他审稿人,就都成了‘熟人’。等你再想发第二篇的时候,你的稿件,送到你‘熟人’手里的概率,有多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