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古镇寻宅·豆香拓新地
秋风吹得豆田翻金浪时,傻妞蹲在晒架旁翻豆干,忽然直起身子拍了拍手——前几日瑞福斋掌柜来送订银时,提了句城西的青石板古镇,说那地方挨着运河,南来北往的商客多,若是把豆干、米粉往那儿摆,保管比县里卖得火。这话在她心里盘了两日,此刻瞅着院里堆得冒尖的豆干筐,愈发觉得该往外闯闯。
“杨永革!”她拽着刚从仓库出来的杨永革就往屋里跑,粗布裙扫过竹匾,带起阵豆香,“咱去古镇买房子吧!就按瑞福斋掌柜说的,挨着运河的那种!咱把豆干摆那儿卖,再开个小铺子做豆腐脑,指定比在村里挣得多!”
杨永革被她拽得踉跄,手里的账本都差点掉了。他靠在门框上笑,指尖敲了敲账本:“你倒想得急。古镇的房子贵不贵?铺面好不好找?这些都没打听,咋就笃定能挣钱?”
“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傻妞把账本往桌上一放,从炕席下摸出个沉甸甸的布包——里面是这阵子攒的银子,足有五百两,是她数了又数、用红线缠了三层的宝贝,“咱带银子去!看中了就买!实在不行先租个铺面试试,王掌柜说他认识古镇的牙人,能帮咱讲价!”
正说着,傻妞娘端着碗南瓜粥进来,闻言把碗往桌上放:“去古镇?那地方离家远着呢,来回得两天路,家里的作坊咋办?”
“让春桃和秀莲嫂子盯着!”傻妞扒拉着粥碗,眼睛亮得很,“春桃现在能独立压豆干了,秀莲嫂子晾的豆腐皮比我还匀净!再让我爹帮着看看账,错不了!咱去古镇开了铺子,就把二柱调过去看店,村里作坊照样做,两头都不耽误!”
杨永革没吭声,手指在账本上划来划去——傻妞的话没错,村里的作坊如今理顺了,春桃、秀莲几个妇人手脚麻利,有傻妞爹娘盯着,确实不用太操心。而青石板古镇他也听过,去年送豆腐皮去府城时路过一次,那地方的青石板路能并排走三辆马车,运河边的码头总停着货船,若是真能在那儿占个铺面,“豆香居”的名号说不定真能顺着运河传出去。
“成。”他合上账本,往傻妞手里塞了块刚烤好的芝麻豆干,“明儿我先去古镇打听打听,看看铺面价钱,你在家盯着作坊,等我消息。”
“我跟你一起去!”傻妞梗着脖子,把豆干往嘴里塞,“我得亲自挑房子!要挑那种窗户大的,能把豆干摆出去晒,让路过的人都能看着!”
杨永革拗不过她,只好应了。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两人就坐上王掌柜派来的马车,往古镇赶。车轱辘碾过晨露打湿的土路,傻妞扒着车帘往外瞅,见路边的芦苇荡泛着白,忍不住伸手去够,被杨永革按住了:“坐好,别摔下去。”
“我这不是激动嘛。”她往他怀里挤了挤,手里还攥着个小布包,里面是两块刚腌好的酱豆干,“等咱在古镇买了房子,就把爹娘也接过去住阵子,让他们看看运河的大船。”
马车晃到日头偏西,总算到了青石板古镇。刚进镇口,就见青石板路被踩得油亮,路两旁的铺子挨挨挤挤——有卖南货的、打银器的、开茶馆的,吆喝声混着运河上的船笛声,热闹得让人心头发颤。傻妞跳下车就往人群里钻,杨永革赶紧拎着布包跟上,生怕她被人潮挤散了。
“杨兄弟!傻妞掌柜的!”王掌柜说的牙人早已在码头等着,见他俩来,赶紧迎上来——这牙人姓刘,穿件灰布褂子,手里总摇着把旧蒲扇,“我帮你们打听了,运河边正好有个铺面要卖,前儿是卖茶叶的,掌柜的要去府城开分号,急着出手呢!”
“快带我们去看看!”傻妞拽着刘牙人就往河边走。
那铺面果然在运河边,三间青砖瓦房,门脸宽宽的,窗户是雕花的木格窗,擦得亮闪闪的。往里走是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口井,井边还堆着些旧茶箱,收拾收拾正好能当仓库。最妙的是后院——推开角门就是运河码头,站在石阶上能瞅见货船来来往往,风一吹,带着水汽的凉,比村里清爽多了。
“咋样?”刘牙人笑着扇蒲扇,“这房子结实,前掌柜的去年刚翻修过屋顶,门窗都是新换的。要价四百五十两,要是诚心买,我再帮你们讲讲,四百三十两准能拿下。”
傻妞蹲在院子的井边瞅,见井水清得能照见人影,高兴得直点头:“就这个!咱买了!”她拽着杨永革的袖子,“你看这窗户,摆豆干正好!后院还能晒米粉,比村里方便!”
杨永革往屋里走,摸了摸门框——木头是结实的硬木,没遭虫蛀。又掀开铺地的青砖看了看,底下是夯实的土,不返潮,放豆干准保坏不了。他心里已有了数,回头对刘牙人说:“四百三十两太贵了,四百两,我们今儿就交定金。”
刘牙人咂了咂嘴,往傻妞手里塞了把蒲扇:“杨兄弟倒是会砍价。成!我这就去找前掌柜说,他急着走,指定能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