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轿车没有开往阴森恐怖的刑讯室,而是驶入了北平城中心一处闹中取静、挂着“华北水利委员会”牌子的西式洋楼。这里是军统北平站的本部。
何雨昂被带入一间宽敞明亮、铺着厚地毯的办公室。
宽大的办公桌后,坐着一位穿着藏青色呢子中山装、约莫四十岁上下、面容清癯、眼神却深邃如寒潭的男人。
他便是军统北平站站长,代号“寒鸦”的郑耀先。
郑耀先没有说话,只是用那双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苍白、清瘦、俊美的脸平静得近乎诡异。没有汉奸常见的惶恐谄媚,也没有志士的慷慨激昂,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漠然。
“何雨昂?” 郑耀先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无形的压力,“梅机关首席机要秘书?精通日、英、德、俄四国语言?曾在特高课眼皮底下‘毫发无伤’地工作数年?”
何雨昂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没有说话,算是默认。
郑耀先拿起桌上厚厚一摞档案,其中一部分是日伪时期梅机关内部关于何雨昂工作能力的评价(“效率惊人”、“精准无误”、“深不可测”)
另一部分则是军统北平站情报科近期费尽心思搜集的、关于何雨昂的“背景调查”和“行为分析报告”。
“说说看,” 郑耀先将一份用红笔圈出重点的密电推到何雨昂面前,内容是关于苏军在东北调动的情报碎片,混杂着大量无效和干扰信息,“这里面,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俄国人想干什么?”
何雨昂的目光在电文上扫过,冰冷的意识核心瞬间完成了海量信息比对、逻辑推演和意图分析。
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电文空白处,以清晰、冷峻、毫无废话的笔触,快速标注:
红色斜线划掉:近半数的部队番号、调动路线、时间节点(标注:虚假信息,苏军惯用番号伪装及佯动)。
蓝色圈出:三个关键后勤节点位置及大致物资囤积量(标注:卫星城B、C仓库为真实补给点,A为疑兵)。
箭头指向: 一处被忽略的、关于铁路运输车皮异常加密调动的信息(标注:核心指向,目标:旅顺港。意图:抢占战略港口,接收日本关东军遗留舰艇及设施,为后续介入东北布局)。
最后一行结论:“苏军战略重心南移,意在控制旅大,钳制渤海,觊觎华北。行动时间窗口:未来45-60天。”
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郑耀先拿起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电文,对照着情报科数名专家熬夜分析却仍存大量疑点的报告,眼中精光爆射!精准!犀利!一针见血!
尤其是对苏军真实意图的判断,与军统总部绝密分析的核心结论高度吻合!这绝非一个普通翻译能做到的!
“很好。” 郑耀先放下电文,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语气缓和了许多,“再谈谈这个。” 他又推过一份文件,是北平站近期侦获的、几份用不同密码书写的可疑信件,内容看似是普通家书或商业往来。
何雨昂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字符上掠过。
冰冷的逻辑核心瞬间识别出其中隐藏的三种不同结构的密码本规律(一种基于《红楼梦》页码的文学密码,一种基于北平老黄历的日期偏移密码,一种则是简单的商业暗语套用)。
他再次提笔,在每封信的空白处,迅速破译出核心信息:
* 信件一(文学密码): “货(指武器)已抵津,藏于三号库,接头暗号:问‘海棠几时开’,答‘西府春尚早’。”
* 信件二(日期密码): “风紧(指风声紧),暂停‘采买’(指人员联络),老地方(指东安市场瑞蚨祥布庄)留信。”
* 信件三(商业暗语): “行情看涨(指红党活动频繁),‘王老板’(指代某位红党高层)近期或有‘大单’(指重要会议),留意‘绸缎庄’(指某联络点)动向。”
郑耀先看着这些破译结果,呼吸都微微急促起来!这几封信,北平站密码组绞尽脑汁只破译出一种,还不敢确定。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在几分钟内,如同解开儿童玩具般,轻松破解了全部!其情报分析能力和密码破译天赋,简直骇人听闻!
“最后一个问题,” 郑耀先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给日本人做事?又为什么…能活到现在?” 这个问题,既是试探,也是最后的考核。
何雨昂抬起眼帘,深渊般的眸子直视郑耀先,声音平淡无波,如同叙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生存。工具的价值在于被需要。当工具足够锋利且无可替代时,使用者会容忍它的存在,直到…找到更锋利的,或者…它失去价值。”
这个回答,冰冷、现实、直指本质,充满了乱世中挣扎求存的残酷逻辑,却完美地解释了他在梅机关的经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