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弃神州而宅九夷,背帝都而即边隅。
- 解析:进一步描述像嵇康这类人的选择,他们舍弃中原而居住在九夷之地,背离帝都而前往边远之处。通过这些极端的选择,强调隐居者为了坚守自己的追求,不惜远离繁华和权力中心,突出隐居者对自身信念的执着,以及对世俗荣华的超脱,深化隐居的意义和价值。
49. 遁时龙隐,垂钓川湄。
- 解析:用“遁时龙隐”形象地比喻隐居者顺应时势,如龙般潜藏,等待时机;“垂钓川湄”描绘出隐居者在河边悠然垂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再次展现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由,体现隐居者在远离尘世喧嚣后,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的生活态度。
50. 绝景拔迹,修德就闲。
- 解析:“绝景拔迹”表示超越尘世,远离踪迹;“修德就闲”强调通过修养德行,趋于闲适。说明隐居者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远离世俗的纷扰,专注于自身品德的修养,享受闲适的生活,这正是束皙所推崇的隐居生活方式,也是他对隐居意义的进一步阐述。
51. 操无为之化,游无穷之原。
- 解析:阐述隐居者秉持无为的教化,遨游于无穷的本源。体现隐居生活的哲学内涵,即遵循道家无为思想,追求对宇宙万物本源的探索和领悟,表明隐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将隐居的意义提升到哲学高度。
52. 不虑不营,无喜无愠。
- 解析:描绘隐居者的心境,他们不忧虑、不钻营,没有喜悦也没有愤怒。展现出一种超脱、平和的心境,这种心境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体现隐居生活对人内心的修炼作用,使隐居者能够达到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束皙选择隐居所追求的心境。
53. 彼众我独,人皆我非。
- 解析:表明隐居者与众人的不同,众人追求荣华出仕,而自己选择隐居;众人可能不理解甚至否定自己的选择,但隐居者坚持自我。突出隐居者在面对外界不同声音时的坚定,体现他们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的品质,进一步强调隐居选择的独特性和坚定性。
54. 宴然沈浮,弗屑不顾。
- 解析:描绘隐居者面对外界看法时的态度,他们安然沉浮于世,对他人的不理解不屑一顾。表现出隐居者超脱的心态,不受外界评价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强化了隐居者坚守自我、不为世俗所动的形象,体现束皙对这种超脱态度的认同和追求。
55. 往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杨雄覃思,《法言》《太玄》;王肃咏歌,《圣证》是崇:皆是术也。
- 解析:列举陆贾、董仲舒、扬雄、王肃等历史人物的事例,陆贾悠然自得,创作《新语》;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在儒林展现文采;扬雄深思熟虑,创作《法言》《太玄》;王肃歌咏经典,推崇《圣证论》。说明这些人通过着书立说等方式,在隐居或专注学术的生活中实现了自身价值,为束皙的隐居观点提供更多例证,表明隐居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同样可以在文化、学术等方面有所建树。
56. 今吾幸遭有道之世,将绳墨乎天人之际,求殊涂而同归,寻百虑而一致。
- 解析:束皙表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有道之世,在这样的时代,他将在天人之间遵循准则,寻求不同途径而达到同一目标,探寻各种思虑而归于一致。说明自己选择隐居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顺应时代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统一和道德准则的遵循,体现其隐居选择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57. 故能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满。
- 解析:阐述自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心境,能够内心恬淡地坚守高洁,心意无为地保持盈满。体现束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追求过多的物质和世俗的成就,而是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的坚守,这是他隐居生活的心境写照,也是对自己隐居选择的进一步阐释。
58. 饮河既足,安用洪流?巢林一枝,岂慕大厦?
- 解析:运用比喻,以鼹鼠饮河水,满足即可,无需洪流;鸟儿在林中筑巢,只需一枝,不羡慕大厦,形象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追求简单、适度的生活,不被过多的欲望所左右,体现隐居者淡泊名利的心态,进一步说明自己选择隐居是基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
59. 俯以之蛰,仰以之翔,俯以之游,仰以之望。
- 解析:描绘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状态,俯身可蛰伏,仰头可飞翔,俯身可游弋,仰头可眺望,展现出一种自由、从容的生活姿态,说明隐居生活可以让人在动静之间自由切换,既能享受宁静的思考,又能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心境,体现隐居生活的自在与丰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