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战国纷扰,英雄陆离。乌聚兽散,龙战虎争。
- 解析:具体描绘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英雄众多但局势纷扰,人们如鸟兽般聚散无常,争斗激烈如龙争虎斗,生动展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下文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行为提供背景,说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和选择发生变化。
36. 游说之徒,风飑电激。苏秦、张仪,智周天下,磨牙舌,播唇吻。
- 解析:描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活动,他们如狂风闪电般四处奔走,以苏秦、张仪为例,说他们智谋遍行天下,磨利口舌,摇唇鼓舌,突出这些游说之士为求功名,凭借口才四处活动,展现其功利性的行为特点,为下文批判这种行为做铺垫。
37. 生则上凌君上,死则下欺群物,内以大其声华,外以结其朋党。
- 解析:批判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的行为后果,他们活着时对上凌驾君主,死后对下欺骗众人,对内扩大自己的声名,对外结党营私,揭示这些人行为的不良影响,与上古时期贤能之士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对这种功利出仕行为的否定态度。
38. 上以回人主之心,下以炫百姓之听,卒而田饶奔燕,范雎入秦。
- 解析:继续说明游说之士的行为,他们对上能改变君主的心意,对下能迷惑百姓的听闻,最终田饶投奔燕国,范雎进入秦国,以更多历史人物为例,强调在这种混乱功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多为追求个人利益,进一步批判中古时期部分士人出仕行为的不当。
39. 或折胁以要宠,或漆身以避患,是以圣哲先识,独鉴机玄,寄禄取容,不矫不谖。
- 解析:指出中古时期一些士人或通过不正当手段邀宠,或为避祸患而改变自己,如范雎折胁求宠,豫让漆身避患。因此圣哲之人有先见之明,能洞察玄机,选择求取俸禄以容身,既不矫情也不欺诈,体现作者对中古时期部分士人行为的反思,认为圣哲之士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相对恰当的选择,以保全自身并坚守一定原则。
40. 中世之臣,危而能安,祸而能全,岂不由斯道者欤?
- 解析: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中古时期那些能在危难中化险为夷、保全自身的臣子,正是遵循了上述圣哲之士的处世之道。通过这种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在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采取恰当处世方式对于士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这与积极出仕但不择手段的行为有所区别,为后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41. 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
- 解析:束皙表明自己的观点,追求荣华的人往往会身受其害,而探索隐微之道的人不会感到烦闷。这是他隐居观点的核心体现,将追求荣华与探索隐微之道的结果进行对比,为下文阐述隐居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表明自己选择隐居的价值取向。
42. 故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 解析:引用管子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强调君子应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说明真正的君子不应被荣华富贵等外在事物所左右,而应坚守自己的内心和追求,进一步论证探索隐微之道、保持内心独立的重要性,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43. 忧哉!嵇生体道,无闷自求。
- 解析:以嵇康为例,表达对他的感慨。嵇康体悟大道,能做到没有烦闷,自我追求。通过嵇康的事例,说明遵循探索隐微之道的人能够实现内心的自足,不受外界干扰,为自己的隐居观点提供具体的正面例证,体现隐居生活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44. 刳精以辩物,苦身以循迹。
- 解析:具体描述嵇康的行为,他耗尽精力以辨析事物,使自身受苦以遵循正道。突出嵇康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的专注与执着,表明即使选择隐居,也可以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有所作为,进一步阐释隐居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45. 志励秋霜,心贞昆玉。
- 解析:赞美嵇康的志向和内心,他的志向如秋霜般坚定,内心如昆玉般坚贞。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嵇康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体现出隐居者在精神上的高洁追求,为束皙的隐居观点增添光彩,表明隐居也能坚守高尚的品德。
46. 亭亭高厉,不杂风尘。
- 解析:继续描绘嵇康的形象,他高洁挺立,不沾染世俗风尘。突出嵇康超脱世俗的形象,强化隐居者能够保持自身纯净、不被世俗污染的观点,暗示这种隐居生活方式有助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与高洁,为束皙自己选择隐居提供有力的参照。
47. 栖迟衡门之下,和辑琴书以自娱。
- 解析:描绘嵇康的隐居生活状态,他在简陋的居所栖息,调和琴书以自我娱乐。展现出一种宁静、闲适且富有精神内涵的隐居生活画面,说明隐居生活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在简单的生活中获得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为束皙的隐居主张提供生活场景的实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