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动赋体文学发展:在西晋时期,赋体文学注重形式雕琢,潘岳的《秋兴赋》在保持文辞优美、形式工整的同时,情感真挚动人,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较好平衡,代表了西晋抒情小赋的较高成就,对后世赋体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解析: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 解析:晋武帝咸宁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黑白相间的头发。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的连接。“春秋”指年龄。“二毛”指头发斑白,半黑半白。此句作者点明创作时间与自身年龄,以“始见二毛”暗示年华流逝,为全文奠定感慨时光的基调。
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
- 解析:我以太尉掾的身份兼任虎贲中郎将,在散骑省值班。“太尉掾”是太尉府属官,“虎贲中郎将”负责宫廷护卫,“寓直”即寄宿值班,“散骑之省”为朝廷机构。表明作者官职与工作地点,体现其官场身份。
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
- 解析:高阁高耸与云相连,阳光很少照到这里。那些戴着饰有蝉纹帽子、穿着精美丝绸衣服的官员,在这里游玩居住。“阳景”即阳光,“罕曜”指很少照耀。描绘出所处环境的高大、阴森,以及周围官员的华贵,暗示官场生活的特殊环境。
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底宁。
- 解析:我本是乡野之人,平日休息不过在茅屋茂林之下,交谈的不过是农夫野老。如今暂代官职,勉强置身于朝廷官员之列,早起晚睡,没有片刻安宁。“偃息”意为休息,“摄官承乏”表示暂代官职,因人才缺乏而充任,“猥厕”谦辞,指勉强置身其中,“夙兴晏寝”即早起晚睡,“匪遑底宁”指没有时间得到安宁。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本真性情与官场生活的格格不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不适与疲惫。
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
- 解析:就如同池中的鱼、笼里的鸟,有着对江湖山林的思念。于是拿起笔,铺上纸,感慨地写下这篇赋。当时正值秋天,所以用“秋兴”作为篇名。“山薮”指山林与湖泽。作者以“池鱼笼鸟”自比,形象表达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交代创作此赋的缘由与背景。
四运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
- 解析:四季匆匆交替变换,万物纷繁循环往复。“四运”指四季,“代序”即依次更替,“回薄”形容循环变化。此句从宏观角度描绘四季与万物的变化,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
- 解析:观赏花卉与时令一同生长,观察万物盛衰的依托。“花莳”指移植的花卉,“时育”即应时生长。通过对花卉生长与万物盛衰的观察,引发对生命变化的思考。
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
- 解析:感慨冬天万物萧索而春天万物生长,叹息夏天草木繁茂而秋天树叶凋零。“索”意为萧索,“敷”表示生长、开放。以四季不同景象的对比,直观展现自然万物的荣枯变化,强化时光流逝的感慨。
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
- 解析:即使是微不足道之人的荣辱兴衰,也关乎着人情的好坏。“末士”指微不足道的人,“荣悴”即荣辱、兴衰。将自然的荣枯与个人命运相联系,由自然过渡到人生感慨。
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解析:宋玉说得真好啊:“可悲啊,秋天的气息!萧瑟啊,草木凋零而变衰,凄凉啊好像人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别即将归去之人。” 引用宋玉《九辩》中的名句,借古人之言强化悲秋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
- 解析:送别归人心中怀着对离人的眷恋,远行之人有着羁旅漂泊的愁愤。此句进一步阐释宋玉话语中蕴含的情感,“慕徒”指思慕的人,强调秋天引发的离别与漂泊之愁。
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
- 解析:面对河水感叹时光流逝,登上高山怀念远方之人并感伤眼前的变化。“叹逝”感慨时光消逝,“悼近”对眼前事物变化的感伤。通过“临川”“登山”两种情境,深化时光与人生变化带来的感慨。
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
- 解析:这四种悲戚刺痛内心啊,只要经历其中一种就难以忍受。“四戚”指上文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引发的四种悲戚情绪,“疚心”即内心痛苦。强调秋天引发的悲伤情绪的强烈。
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