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扇子要选头年新竹,经过煮、晒、烤、刮等二十多道工序。”张大姐介绍道,“编织时,要根据图案的需要,将竹丝染成不同的颜色,每一根竹丝的走向都要精心设计。”
但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龚扇受到重点保护。当地政府在自贡彩灯公园旁设立龚扇传习所,免费提供场地与材料,鼓励年轻人学习。同时,推出“龚扇 + 彩灯”的文创组合,将龚扇的编织技法融入彩灯装饰,开发出微型龚扇彩灯挂件,成为旅游热门商品。
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龚扇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其精湛工艺令世界惊叹,也为这门技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然而,张大姐却有自己的忧虑。传习所里,来学习的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真正能坚持下来,掌握核心技艺的少之又少。“龚扇制作太耗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孩子很难沉下心来。”张大姐抚摸着手中的龚扇,眼神中满是担忧。
绵竹年画:浓墨重彩绘人间
而在绵竹年画村,画师李大哥正用自制的矿物颜料为年画上色。“这朱红要用朱砂,石绿得磨孔雀石。”他的年画色彩鲜艳浓烈,线条粗犷豪放,《老鼠嫁女》的作品中,拟人化的老鼠穿着传统服饰,充满民间趣味。但随着印刷品冲击,手工年画销量锐减,李大哥只能靠政府扶持和旅游订单维持生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实施“年画振兴计划”,建立年画博物馆,收藏历代精品;举办“绵竹年画节”,开展年画创作大赛、民俗巡游等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同时,推动年画数字化保护,将传统年画纹样转化为数字资源库,并与游戏公司合作,让年画元素融入古风游戏场景。
在国际传播方面,绵竹年画受邀参加“欢乐春节”海外文化交流项目,在纽约时代广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等地展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可李大哥在创作时,常常陷入沉思。虽然年画在国际上获得了关注,但在国内,愿意购买手工年画,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还是太少。“机器印刷的年画又便宜又快捷,谁还愿意花大价钱买我们手工画的?”李大哥的话语中,满是心酸与不甘。
七、陶韵瓷魂:泥土里的岁月窖藏
隆昌土陶:窑火淬炼的时光印记
在四川隆昌的土陶作坊里,72岁的老匠人刘德全正将当地特有的黏土反复揉捏。他的手掌布满老茧,却精准感知着泥土的湿度——这是几十年与陶土打交道积累的经验。“土陶讲究‘看天吃饭’,”刘德全一边将泥团置于陶轮上,一边说道,“湿度不对,烧出来的陶器就会开裂。”陶轮飞转间,他的双手如同指挥家,将泥团塑造成古朴的酒坛。
隆昌土陶的制作需历经揉泥、拉坯、雕刻、烧制等二十余道工序。雕刻匠人会在半干的陶坯上刻画牡丹、祥云等图案,刀锋游走间,泥土的沉闷被赋予灵动的生命。然而,随着工业化陶瓷的冲击,手工土陶产量锐减。当地政府将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后,不仅建设了土陶文化产业园,还定期举办创意大赛,吸引年轻人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
如今,一些隆昌土陶作品被摆进了一线城市的美术馆,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但刘德全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空荡荡的作坊,曾经这里有几十号人忙碌,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伙计。“年轻人都觉得这行又脏又累,挣不到钱,不愿意干。”刘德全叹息道,“就算作品进了美术馆,没人传承,又能坚持多久呢?”
广元白花石刻:石上雕琢的水墨山河
在广元的白花石工坊,匠人张敏正对着一块灰黑色石料凝神观察。石料中天然的白色晶脉蜿蜒如河,她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一幅“雪山寒松”的图景。拿起刻刀,张敏的动作轻缓而坚定,随着石屑簌簌落下,远山、近松、寒江在刀下渐次浮现。
白花石刻以当地龙门山脉特有的白花石为原料,石质细密,黑白分明。艺人需巧妙利用石材纹理,通过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将山水、人物凝固于石上。一件精品的诞生往往耗时数月,从选料、构思到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审美。作为省级非遗,当地中小学已将白花石刻纳入美育课程,部分艺人还与家居品牌合作,开发出台灯底座、镇纸等文创产品,让这项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但张敏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与家居品牌合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并不理想。“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白花石刻的价值,觉得这些文创产品价格偏高。”张敏有些沮丧,“我们既要保证工艺的精湛,又要考虑成本,真的很难。”
八、针舞霓裳:布帛间的民族史诗
彝族刺绣(凉山地区):彩线绣就的文化图腾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普村,35岁的彝族绣娘阿呷莫正端坐在屋檐下,手中银针如蝶翼翻飞。她的绣布上,火镰纹、羊角纹与艳丽的色块交织,诉说着彝族先民的狩猎与迁徙故事。“我们彝族女孩从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阿呷莫笑着展示自己的嫁衣,“这些纹样是长辈传下来的,每一针都带着祖辈的祝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