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针法丰富多样,平绣、锁绣、盘绣交替运用。绣品不仅装饰着彝族同胞的服饰,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为了让这门技艺走出大山,当地政府成立了刺绣合作社,邀请设计师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结合,推出民族风服饰、箱包。
阿呷莫的作品曾登上纽约时装周,当彝族刺绣的绚丽色彩惊艳世界时,她知道,这一针一线的坚守,终于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回到村里,阿呷莫却发现,愿意学习彝族刺绣的年轻女孩越来越少。“她们觉得出去打工挣钱更快,不愿意花时间学刺绣。”阿呷莫无奈地说,“可如果没人学,这些祖辈传下来的纹样,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九、舌尖匠心:五味里的非遗传承
郫县豆瓣制作技艺:时光酿就的川菜之魂
深秋时节,郫县的豆瓣作坊里弥漫着浓郁的酱香。58岁的制曲师傅周文斌正赤脚踩制豆瓣曲,“这一步叫‘踏曲’,力度要均匀,才能让曲块发酵得恰到好处。”他身后,上千缸豆瓣在阳光下泛着红褐色的光泽,辣椒与蚕豆的香气混合着阳光的味道,仿佛凝固了整个秋天。
郫县豆瓣的制作需历经选料、发酵、翻晒等30余道工序,一缸优质豆瓣至少要陈酿三年。翻晒师傅每天凌晨就要查看豆瓣状态,根据天气调整翻晒时间。作为国家级非遗,郫县豆瓣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入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产能。
如今,小小的豆瓣不仅是川菜的灵魂,更远销全球,让世界尝到了地道的“中国辣”。但周文斌却对现状充满担忧。现代化生产虽然提高了产量,可传统工艺的精髓却在逐渐流失。“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加快生产速度,省略了很多关键步骤,做出来的豆瓣根本没有传统的味道。”周文斌皱着眉头,“这样下去,郫县豆瓣的金字招牌可就砸了。”
保宁醋传统酿造技艺:窖池里的微生物诗篇
在阆中古城的保宁醋老作坊,酿造师傅李建国揭开窖池的木盖,一股醇厚的酸香扑面而来。“这窖池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他用木勺舀起醋醅,“里面的微生物就是我们的‘活宝贝’。”保宁醋采用固态分层发酵,以麸皮、小麦、大米为原料,经制曲、发酵、淋醋等工序,酿造周期长达一年。
每一代保宁醋匠人都守护着独特的“醋药”配方——这是决定醋风味的关键。李建国的师父曾说:“酿醋如酿酒,要敬畏时间,更要懂得和微生物对话。”作为国家级非遗,保宁醋在坚持古法酿造的基础上,开发出保健醋、醋饮料等新品。
当年轻人捧着酸甜可口的醋饮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小小的一瓶里,藏着千年的酿造智慧。但李建国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市场上各种打着“保宁醋”旗号的劣质产品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保宁醋的品牌形象。“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坚持传统工艺,可那些劣质产品却以次充好,消费者分不清真假,最后受损的还是我们这些坚持传统的匠人。”李建国满脸无奈。
暮色漫过巴蜀大地,竹编的沙沙声、糖画的拉丝声、雕刻的凿击声、漆器的打磨声、织机的机杼声,还有银花丝的编织声、龚扇的打磨声、年画的上色声,陶轮的飞转声、绣针的穿梭声、豆瓣的翻晒声、醋醅的发酵声……渐渐融入万家灯火。这些手艺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工业化浪潮中筑起一道温暖的堤坝,让古老的技艺在时光长河中永不干涸。他们指尖流淌的,不仅是精湛的手艺,更是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匠心最虔诚的守望。
然而,现实的困境如同阴霾,始终笼罩着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市场的冲击、创新的艰难,每一个问题都像沉重的巨石,压在这些手艺人的心头。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技艺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巴蜀大地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珍贵记忆。当我们触摸那些带着体温的手工艺品,触摸到的,是巴蜀大地跳动千年的文化脉搏,也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中,不灭的文明星火。从非遗名录的申报到传承人的培养,从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到国际舞台的传播,每一项努力都在续写着巴蜀非遗的传奇,希望有一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瑰宝,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