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剑指天下

作品: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作者:天地上无极|分类:历史|更新:2025-11-27 07:06:10|字数:4402字

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更晚一些,但终究还是到了。

黄河的冰凌悄然消融,嫩绿的新芽顽强地钻出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历经近一年的内乱,大魏帝国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从雍凉大地到邺城故都,曾经响彻云霄的喊杀声已然沉寂,只余下尚未完全平复的战争创伤,默默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然而,若有人以为这场波及近半个帝国的动荡会动摇曹魏的根基,那便大错特错了。

仔细审视这场内乱,其规模与影响实则被控制在了一个惊人的限度之内。

司马氏虽把持朝政多年,树大根深,但其直接掌控的私兵部曲终究有限。

这个以阴谋与权术起家的家族,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扩张自身武力的同时,始终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其他世家大族的平衡。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对曹爽党羽的清算虽残酷,却并未大肆株连;其后司马师、司马昭执政,虽不断安插亲信,却也不敢过分侵夺其他世家的利益与兵权。

正因如此,当司马昭被诛,皇帝曹髦重掌大权,并明确将司马氏定性为“逆贼”后,那些原本依附或观望的地方将领与州郡长官,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效忠朝廷。

毕竟,在这个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公然背弃君臣大义、跟随一个已被定性的叛逆家族,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与代价,远非大多数人所能承受。

除了司马望等少数核心死党率领的雍凉嫡系,以及司马孚在邺城集结的家族私兵外,真正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氏造反的军队,其实只占魏国总兵力的一小部分。

而这两支核心叛军,先后在潼关与邺城两场决定性战役中,被成济以出色的战术指挥予以重创,最终覆灭。

其余地区的零星抵抗,在皇帝权威与朝廷大军的压力下,也迅速土崩瓦解。

是故,这场看似波及范围极广的内乱,对魏国这个庞然大物而言,所造成的实际损伤,更多体现在中枢权力的震荡与少数几个战区的民生凋敝上。

国家的行政体系、赋税基础、绝大部分的军队与地方统治,依旧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当战事的硝烟散去,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展现出了其惊人的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

随着冰雪消融,一道盖着皇帝玉玺的诏书从洛阳发出,传檄各州郡。

诏书中,曹髦以沉稳而坚定的笔触,首先肯定了在平定叛乱中忠勇奋战的将士,追悼了为国捐躯的英灵,宣布了对阵亡者家属及伤残将士的优厚抚恤政策。

接着,他以“与民休息”为主旨,宣布减免受战乱影响最严重的雍、凉、冀等州郡一年的赋税,并拨出专款用于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诏书的最后,皇帝明确表示,叛乱已平,律法将取代刀兵,任何趁乱劫掠、危害地方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同时,他也向天下士人发出号召,不论过往是否与司马氏有所牵连,只要愿为大魏效力,朝廷将量才录用,既往不咎。

这道恩威并施的诏书,如同一剂良药,迅速稳定了战后略显浮动的人心。

各地的秩序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流散的百姓逐渐回归故土,荒芜的田地里再次出现了耕作的农人。

帝国的根基,并未动摇,反而在经历了一番洗礼后,显得更加稳固。

而在洛阳皇宫的深处,一场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决策,早已在皇帝曹髦与镇西将军成济之间达成。

随后,帝国的战略方向便已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具体的方针,便是成济所提出的,“先惩罚东吴,夺回战略要地;继而西进,全力灭蜀;最终乘胜南下,一举荡平江东,完成天下一统。”

这一战略的制定,基于对当前天下大势的冷静剖析。

蜀汉虽偏安一隅,国小民疲,但据有山川之险,且姜维屡次北伐,军中尚存一股锐气,加之诸葛亮遗泽犹在,并非可以轻易速胜之地。

反观东吴,自孙权晚年以来,内部党争不断,君主更迭频繁,虽有长江天堑,但军心士气已非昔日可比。

更重要的是,合肥、襄阳这两处战略枢纽,如同抵在东吴咽喉的两把利刃,若能夺回,不仅能一雪前耻,更能为将来灭吴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在灭蜀之战中,彻底杜绝东吴趁虚而入的可能。

方针既定,整个大魏的国家机器,开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一道道政令被迅速拟定、发出,官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簿册之中,精确核算着各地的仓廪存粮与赋税收入,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筹备、调度物资。

工匠日夜炉火不熄,加紧锻造着锋利的刀剑、坚固的甲胄,以及攻城所需的各类器械。

驿马往来奔驰,将征调、训练部队的命令传达到各地军营。

曹髦也展现出了一位中兴之主应有的魄力与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方便以后阅读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第135章 剑指天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第135章 剑指天下并对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