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崇文馆坐落于宫城西南隅,飞檐斗拱如苍鹰敛翼,檐角铜铃在秋阳下泛着沉静的青金光泽,风过时轻响不绝,声音清越却不高亢,仿佛怕惊扰了此地千卷万轴的沉眠典籍。馆阁四周古柏森森,盘虬如龙,将整座建筑笼罩在一片幽深静谧之中,连宫墙外市井的喧嚣都被压成了模糊的嗡鸣。石阶上青苔斑驳,雨后未干的凉意浸透鞋底,踩上去微湿微滑,像踏在岁月的舌苔上。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竹纸的微腥、墨锭研磨后的清苦,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檀香——那是老翰林们习惯点燃以提神的“静心香”,袅袅升腾,在窗棂间缠绕不散,闻久了,竟让人有种魂魄被缓缓抽离的恍惚感。
对大多数被安排在此的皇亲贵胄或闲散官员而言,这不过是个领份俸禄、韬光养晦的清闲之地,日日翻书,如对枯禅,实则心在朝堂之外,眼在宫门之巅。有人在此打盹养神,有人借机写诗会友,更有甚者,偷偷在《资治通鉴》的夹页里藏了春宫图册,只待午休时偷偷翻看。唯有赵宸例外。
赵宸领了“崇文馆编修”的虚职,官服换作月白交领的文官常服,腰间玉佩轻垂,不似武将那般铿锵,只随步履微动,发出细微温润的碰撞声,如清泉滴落玉盘。他每日准时点卯,脚步不疾不徐,声音轻得像落在宣纸上的墨点。见了馆中那些须发斑白、眼窝深陷的老翰林,他总是躬身行礼,语气温和:“先生辛苦。”“此卷字迹模糊,烦请先生指点。”态度谦恭,不带一丝皇子的骄矜,甚至会在翰林们整理典籍时,主动上前帮忙拂去书页上的灰尘——动作轻柔,仿佛怕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文字之灵。
那些倚老卖老的学士起初只当他故作姿态,时日一长,却见他日日晨光未亮便至,暮色四合方归,案头堆满翻阅的卷宗,墨迹批注密密麻麻,竟纷纷叹道:“八皇子虽生于边地,却是个真读书的种子。”
——却不知,这“种子”早已在前世的血火中淬炼成刀。
他的日常极具规律:天光初亮,便已端坐于东厢暖阁的紫檀书案前,窗外一株老梅斜倚,枝干虬曲如铁,虽未到花期,却已透出几分清寒骨气。梅影婆娑,映在窗纸之上,随晨风摇曳,仿佛为他案头的书卷添了一笔苍劲的墨痕。他埋首于那浩如烟海的典籍档案之中,指尖翻动纸页,发出“簌簌”的轻响,如秋叶坠地,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翻阅前朝实录时,泛黄的纸页上墨迹浓淡不一,夹杂着历代史官的朱批眉注,他忽而停笔,指尖抚过某处被虫蛀的孔洞,轻声叹道:“史笔如刀,却也怕蛀虫。”身旁侍立的夏荷垂眸记录,笔尖在纸页上顿了顿,墨迹晕开一朵小小的墨花,像一朵悄然绽放的毒昙。
偶尔有翰林学士踱步而来,与他探讨经义。赵宸便放下手中卷册,起身相迎,引《礼》据《易》,对答如流,言辞不炫不躁,却每每切中要害。老学究们捋须颔首,暗自叹道:“八皇子虽久居边地,学问竟不输国子监出身的俊才。”
——却无人知晓,在那平静专注的表象之下,赵宸的目光正穿透书页,捕捉着隐藏于文字和数据背后的帝国脉络。他不是在读史,而是在破局。
这日,阴云低垂,天光灰蒙如铅,馆内点起了青铜烛台,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身后高耸至顶的书架上,拉得细长而诡谲,宛如潜行的刀锋,悄然爬过一排排泛黄的卷宗,如夜行兽类窥伺猎物。他并未如往常般浏览经史,而是以“研习近年各地风土物产,以备宣慰参考”为由,通过王晏打过招呼的那位刘录事,调阅了近五年北方边州及中原主要产粮区上报户部的存档副本。
一叠叠黄褐色的卷宗被搬来,纸页厚重,边角磨损,封皮上盖着朱红官印,透着一股陈年公文特有的尘土与霉味,混着老鼠啃噬过的碎纸屑气息,闻之令人作呕。赵宸却面不改色,指尖翻动如飞,像在翻阅一场无声的战争。
他忽然停住,指尖在某一行数字上轻轻一点,声音低得只有身旁夏荷可闻:“冀州,去岁上报存粮损耗,‘鼠雀耗’一成二,与前年、大前年几乎分毫不差。”他唇角微扬,笑意却冷,“天时各异,丰歉不同,这老鼠麻雀,倒是守规矩得很——莫非它们也懂朝廷的‘规矩’?每年啃得整整齐齐,连零头都不多不少?”
夏荷强忍笑意,低头记录,笔尖却微微发颤。她想起昨夜李德全偷偷告诉她:“殿下昨夜梦见老鼠排队交粮,每只叼着一粒米,排成‘一成二’的队形,还喊口号:‘为国损耗,天经地义!’”她差点笑出声,此刻却只能咬唇憋住。
“殿下,”她低声道,“要不要……给老鼠立个碑?题曰:‘忠耗之鼠,国之良蠹’?”
赵宸侧目,瞥她一眼,眸中竟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如寒潭微澜:“若真立了,怕是连耗子洞都得被贪官挖出来卖钱。”
两人正说着,忽听“啪嗒”一声,一只真正的老鼠从梁上跃下,落在不远处的书案上,吓得一位老翰林“哎哟”一声跳将起来,拂尘乱甩,口中大呼:“妖物!妖物现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