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殿,九重宫阙之核心,帝王理政之所,此刻却如一座巨大的陵墓,将光、声、气皆凝滞于其中。高阔的穹顶绘着金龙盘绕的星图,那是前朝钦天监所绘“紫微垣图”,象征天子居所与天界呼应,可如今,那金漆已斑驳,蛛网悄然攀附于角梁之间,像命运的裂痕,无声蔓延。十二扇朱红雕龙大门紧闭,唯有中央一扇虚掩,透进一缕惨白的天光,斜斜打在御阶之下,仿佛为谁划出一条生路,又似一道审判的界限。
殿内,龙涎香袅袅盘旋,那香出自南海贡品,据说是用千岁沉香木与龙脑混合制成,本该清冽幽远,可日日焚燃,早已熏得人神思昏沉,反倒与药炉中飘出的苦涩气味纠缠在一起——那是御医为胤帝调制的“续命汤”,以人参、附子、鹿茸熬煮,却始终压不住那股从肺腑深处透出的腐朽气息。香气与药味交织,如丝如缕,缠绕着每个人的呼吸,仿佛连灵魂都被这气味浸透,变得沉重而迟缓。
胤帝半倚在紫檀嵌玉的暖榻上,身披明黄缂丝锦被,边缘绣着八宝纹,金线已黯淡。他面色灰败,颧骨高耸,眼窝深陷如枯井,唯有一双眸子,仍存几分帝王余威,却已蒙上病痛的浊翳。他指尖微颤,捏着半块冷透的参片,迟迟未入口,仿佛连咀嚼的力气都已丧失。太监李德全垂手立于侧后,捧着青瓷药盏,盏中汤药微温,药气刺鼻,他额角冷汗涔涔,连呼吸都屏得极细,唯恐一丝声响惊扰了这死水般的寂静。
皇子们列于殿中,皆着亲王常服,冠玉束发,气度不凡。太子赵桓居首,玄色蟒袍绣金线,腰悬白玉佩,姿态从容,眉宇间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二皇子赵钰立于其侧,青衫素净,眼神沉静如深潭,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一枚铜制算筹——那是他暗中掌管户部账目的信物;三皇子赵铖站在最外,虎背熊腰,赤红披风如血,咧嘴而笑时,露出一口白牙,粗声嚷嚷,全无顾忌,活像个刚从校场回来的莽夫,连走路都带风,震得殿角铜铃叮当乱响。
胤帝听着皇子们千篇一律的问安,声音或清亮或沉稳,皆是精心打磨过的辞令,无一句出自肺腑。他目光浑浊地扫过这群儿子,心中却无半分暖意。这些龙子凤孙,个个英挺,个个“成器”,可他们的眼中,他只看见权欲、算计、攀附,却无一丝赤诚。他忽然想起昨夜梦中,梦见自己立于太庙之前,列祖列宗皆背对他而立,无人回眸。那一刻,他惊醒,冷汗浸透中衣,连梦里的寒意都未散去。
就在此时,偏殿外传来一阵粗犷笑声,夹杂着三皇子的大嗓门:“八弟,你这身子骨,怕是风一吹就倒,还来请什么安?不如回你那破院子躺着去!省得在这儿碍眼,污了父皇的龙目!”那声音未加掩饰,穿透殿门,直撞入内,连殿角铜鹤灯台上的烛火都猛地一跳,火苗歪斜,映得梁上蛛网如鬼影摇曳。
胤帝眉头骤蹙,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随即化作更深的疲惫。他摆了摆手,声音沙哑:“例行问话,开始。”
皇子们依序禀报,无非是读书心得、骑射进展、礼制研习,言辞恭敬,却空洞如回声。殿内静得可怕,只余皇帝偶尔压抑的咳嗽,一声接一声,低沉而沉重,仿佛从肺腑深处挤出,每一声都震得梁上尘埃簌簌而落,连带殿角铜鹤灯台上的烛泪簌簌剥落,如泪。
就在太监躬身准备高唱“退下”之际,胤帝的目光无意间掠过蟠龙柱的阴影——那里,站着一个几乎被黑暗吞没的身影。
八皇子赵宸。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鸦青旧袍,布料粗糙,袖口磨出毛边,内里藏着细密的补丁,针脚歪斜,像是自己缝的。身形瘦削,肩胛骨在衣下微微凸起,像一对折断未愈的翅膀。脸色惨白如纸,唇无血色,眉宇间凝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翳。他低着头,目光落在青砖缝隙间,仿佛那里面藏着能救他性命的符咒。阳光从高窗斜切而入,只照亮他脚前一方寸土,其余皆陷在幽暗里,宛如孤魂野鬼,不属这帝王之家。
胤帝心头猛地一震。
那一瞬,他仿佛又看见三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宫门吱呀作响,苏氏披头散发,被侍卫拖出宫墙,发间珠钗尽落,哭喊声撕破雨幕:“陛下!臣妾无罪!八皇子无辜啊!”雷声轰鸣,电光劈开天幕,映亮她绝望的脸。而今,那张脸竟与眼前这孱弱少年重叠在一起。
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在胸腔翻涌:是愧疚?是厌烦?还是对骨肉凋零的苍凉怜悯?许是病中神思恍惚,心软如絮,又或许是太子与二皇子之间暗流汹涌的权斗让他心力交瘁,亟需一丝变数——胤帝鬼使神差地开口,嗓音沙哑如砂纸磨过木头:
“近日南方水患,灾民流离,朝堂上为此争论不休。你们……身为皇子,对这事可有什么看法?”
话音落下,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太子赵桓眸光一亮,当即出列,袍袖翻飞,姿态从容得近乎表演。他将刘文远那套“中枢拨款,委派干员”的方略娓娓道来,言辞华美,引经据典,字字不离“皇恩浩荡”“体恤黎庶”,末了还躬身一礼:“儿臣以为,唯有天子垂仁,方能救万民于水火。”语毕,眼角微挑,似在挑衅,又似在等谁出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