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侦察营的军官表示:“若将五两白银赏赐给投降的农民士兵,其效果将是震撼性的。这不仅是一笔赏金,更是一个极具威力的信号:‘归顺于我,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获得在这乱世中安身立命的丰厚资本。’这种切实的利益诱惑,对于瓦解那些仅为糊口而战的巴蜀籍守军士兵的意志,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杀伤力。因此,这次一下子便有一千余人选择投降。”
侦察三营营长钟建德听后不禁也笑了,脸上露出两个小酒窝。
他说道:“白帝城高台戍卫的精锐弩兵有1500人;水兵500人;原驻1500人负责粮草囤积与救治伤员,现已被歼灭近300人;1000人作为预备队原驻东外城,在佯攻东门时被炸死400人;从龟陵城逃回400余人;除掉已投降的600余名原籍荆楚将士;目前应还剩3600人……”
钟鹏举不露声色地回应道:“若再有1400人投降,含水军在内白帝城内就仅剩2200人了。”
随后,钟鹏举将那名通信兵叫到后舱,详细地交代了一番。
西方邺正在统筹着各路大军向白帝城开拔。只见他原本挺拔的身姿不觉已经弯曲了不少,但那道斜过眉骨的浅疤显得更加狰狞。
西方邺作为宿将的临阵应变能力。他准确地抓住了早期火炮的致命弱点,并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反击方案。
西方邺认为自己的计划具有显着优势:精准把握战机,直击敌军弱点。
西方邺的洞察力堪称一流。他敏锐地发现了早期火炮系统的五大核心缺陷:
1.射速缓慢:前膛炮的装填流程复杂,每发射一次需耗时90息(约半分钟),在一两里的射程内,这一停火窗口为步兵提供了以快打慢、发动决死冲锋的绝佳时机。
2.间歇期长:每门精钢前膛炮在连续发射20发炮弹后,大约需要冷却半刻(约7-8分钟),这一停火窗口更是步兵发动决死冲锋的最佳机会。
3.近战反步兵效率低下:实心弹和开花弹对密集阵型具有毁灭性效果,但对散兵线或快速接近的散兵群杀伤力大幅减弱,且霰弹射程有限。
4.阵地防御脆弱:炮兵阵地本身依赖步兵保护,一旦敌军近身,火炮便形同虚设。
5.转移速度缓慢:相较于冷兵器,火炮显得相对笨重,在野战中转移阵地的速度极为缓慢。
他的“三波次人海冲锋”战术,旨在通过连续不断的攻击波次耗尽钟鹏举军的防御弹性,最终以主力一举击溃对手。
西方邺原来的计划,只要忠州军五千人成功登陆,配合万州军和云安盐监军五千人从陆路先行发起两波集团冲锋,随后他亲自率领一万直属主力在陆路乘钟鹏举的水陆军围剿登陆和陆路出击的两支部队时,发起最后的冲锋。
即便钟鹏举的拦截陆军有一万人,也难以同时守护拦截和攻城两支部队的炮兵阵地。届时,他将以人海战术击溃钟鹏举的陆军,并抢夺或销毁这些火炮。
同时,分兵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攻击占据白帝城内水源和粮仓的五千钟鹏举陆军,从而继续固守白帝城,与钟鹏举的陆军展开其擅长的山地战,使钟鹏举的水军战舰束手无策。他预留的后手将在关键时刻给钟鹏举的炮兵部队以致命一击。
西方邺所精心策划的这一作战计划,实际上是一位深谙传统兵法的着名将领,在亲眼三次目睹了新式武器的强大威力之后,凭借其多年累积的丰富战场经验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所能构思出的最为积极主动、同时也是最为大胆冒险的战术反击方案。
这一计划不仅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果敢的决断力,更体现了他对战争局势的深刻洞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然而,尽管这一计划在理论上看似无懈可击,但其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计划的核心策略,本质上是试图以士兵们的生命和无比坚定的勇气,去硬碰硬地对抗一个已经高度成熟、并且由尖端科技所强力支撑的近代化防御体系。
西方邺计划用步兵人海战术冲击钟鹏举的炮兵阵地,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在目前钟鹏举新型轻型野战火炮射程两里这长达1000多米的冲锋路程,将成为他军队的“死亡地带”。
1. 时间就是死亡:他的步兵需要至少10分钟才能跑完这段路。而这10分钟,足够钟鹏举的炮兵进行多轮毁灭性射击。
全副武装的步兵不可能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刺一公里。那样到达敌军阵前时,早已体力耗尽,无异于送死。
步兵的“冲锋”是一个过程:在敌军远程武器(弓箭、弩炮)射程外,以快步走(5-6km/h)前进,以保存体力和维持队形。在进入敌方弓箭有效射程(普遍约100-150米)后,才发出呐喊,全力冲刺,以求最短时间通过死亡地带,与敌接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