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水陆并进,夹击归州和峡州

作品: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作者:不会低头|分类:历史|更新:2025-11-26 09:18:55|字数:6718字

陆军方面。挑选两千擅长攀岩的士卒,携带绳梯与天雷,隐蔽至北岸山林,伺机夺取蜀军炮台制高点。另外挑选在特种兵训练科目中表现较好的一万步兵跟随作战。

在出发前钟鹏举和各位将领在沙盘上反复推演了几次攻打蜀国门户归州与峡州的部署。

他强调若要攻打蜀国控制的归州与峡州,需依托其钢铁战船与前膛炮的技术优势,结合两州“峡江天险”的地理特性,制定“水陆协同、破点锁江、困打结合”的战术体系。

钟鹏举率领大军趁着暮色从江陵外江码头悄然启航,逆江向归州进发。江水如一条蜿蜒的巨蟒,牵引着船队穿梭于荆楚腹地的山水之间,沿途景致随江流曲折而变换,既有水乡的温润,又渐显峡江的雄险,军船的肃杀与自然的野趣交织成独特的画卷。

八十艘伪装成商船的战船和二十艘运输船列成纵队,船帆次第升起,在江风里舒展,旗角扫过桅杆的铜环,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陆军主力(约人)分为两部分:前锋精锐(3000人)随船队沿江西进,乘坐改造过的“运兵船”(船舱铺设木板,可容纳骑兵及战马),借助长江水道快速推进,确保与水军(战船)同步抵达归州城下,形成水陆夹击之势。这部分兵力配备轻型甲胄、手投天雷弹与弓弩,适合迅速登陆作战,沿途可利用战船的火力掩护,突破岸边的零星防御。

后续步兵与辎重部队(人)则取陆路跟进,沿长江北岸的古驿道行军。这条路线虽需穿越丘陵地带,但避开了三峡的险滩,便于运输攻城器械(如投石机、云梯)和部分粮草。

钟鹏举根据侦察搜索营的报告指示陆军每日昼夜兼程——行军九个时辰。

归州地处三峡纵深,从峡州至归州的陆路(沿长江北岸古驿道)需穿越“七滩八险”,全程多为丘陵与山地过渡带:

平缓路段(约占三成):如荆门驿至巴东驿的冲积阶地,路面相对开阔(宽3-5尺),可容4人并行,步兵在此路段每小时能推进4-5里(急行军状态)。

险峻路段(约占7成):包括崖壁栈道(宽仅1-2尺,部分路段需侧身通行)、河谷浅滩(雨季泥泞难行),行军速度骤降至每小时1-2里。尤其经过“崆岭滩” 北岸的“鬼见愁”路段,需绕行3里山路,且需士兵互相搀扶才能通过,单日在此类地形消耗的时间可达8小时以上。

十国时期步兵正常行军(每日五个时辰)平均速度为30-40里,而昼夜兼程(八个时辰连续行军,中途分两次共含一个时辰休整)需突破生理极限。

钟鹏举规定在体力分配上采用“三班轮换制”——工兵营500人开路(清除路障、架设临时栈道),中军主力保持匀速,后卫200人收容伤员。每班行军2个时辰后休整半个时辰(进食干粮、饮水),单日有效行军时间约8个时辰(16小时)。

钟鹏举指示陆军指挥官原江州降将王国强和钟氏子弟“钟林倍”(钟林倍确有其人,年纪和体形与钟鹏举相仿,钟鹏举抗疫和讨伐虔州时借用过他的名字)实际行军中要多采用“弹性速度”——安全路段全力突进(可达70-80里),遇阻碍则适度收缩(保持60里基线),确保与水军形成夹击态势。这种“可控急行军”既发挥了穿越者钟鹏举对体能分配的科学认知,又适应了十国时期的战场环境,成为攻打归州时陆战部队的标准推进模式。

陆军沿途依托古驿道,每日昼夜行军实际8个时辰,且在驿站(如江陵至归州的“荆门驿”“巴东驿”)得到补给,与水路船队保持“一日航程”的距离,既避免拥挤,又能相互策应——若水路遇袭,陆路可出兵救援;若陆路遭伏击,水军可溯流而上提供火力支援。

按此强度,在归州复杂地形中,昼夜兼程的平均速度约为每半个时辰 4 里(平缓段 5 里 / 半个时辰与险峻段 3 里 / 半个时辰加权计算),8个时辰累计推进64 里,这是兼顾效率与士兵体力的临界值 —— 若强行突破 80 里,会导致 三成以上士兵因脚伤、脱水掉队,丧失战斗力。

这种“水陆并行”的部署,既发挥了水军控制江面的优势,又利用了陆路运输重装备的便利,是钟鹏举结合目前这个时期荆楚地形与自身军事技术(如改良战船和运输车辆)做出的最优选择。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方便以后阅读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第256章 水陆并进,夹击归州和峡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第256章 水陆并进,夹击归州和峡州并对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