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钟剑平探路的船队和侦察搜索营的最新汇报如下:
归州(今湖北秭归)与峡州(今湖北宜昌)地处长江三峡东段,两岸峭壁如削,江面最窄处仅数十丈,蜀军依托虎牙滩、黄牛岩等天然屏障构筑了“三里一堡、五里一寨”的防御体系,其核心据点有三:
归州城:临江而建,城墙一半嵌入山体,另一半以铁链连接对岸炮台,形成“城寨互援”的格局;
西陵峡口的“锁江关”:蜀军在此沉置铁索拦截江面,岸上配备十数架投石机,是峡州的第一道防线;
峡州主城:背靠葛洲坝旧址,利用江水回环形成天然护城河,城内囤积可支撑半年的粮草。
钟鹏举每打一仗都要把情报工作做到最彻底,做最充分的准备,减少己方的损失,用最小的生命代价赢取胜利。
针对这些地形和敌方的部署,钟鹏举决定提前部署:
海军方面。将二十艘主力战船拆分为“前突队”(配备轻型前膛炮,负责清理江面障碍)与“攻坚队”(搭载重型火炮和轰天炮,专攻岸上堡垒、营寨和城池),并在公安港秘密改造十艘“火攻快船”(载硫磺与猛火油和桐油,用于突破铁索)。
同时进行适应归州三峡险段的“急流突击舰”改造和适配峡州门户作战的“江防控制舰”改造,由于钟鹏举现有的战舰是全钢铁结构,所以不必要做太多的防撞、防漩涡和防礁加固。
钟鹏举对一个多月前造船厂生产的适用于急流险滩作战的中小型军舰——急流突击舰进行如下的改造。
装甲防护强化:在原有“急流突击舰”基础上,船头铁皮厚度增至0.8寸(覆盖范围延伸至船首两侧3丈),采用“鱼鳞式叠压”工艺(铁片边缘相互咬合),可抵御归州崖壁滚石与暗礁的双重冲击。船身关键部位(如舱室连接处)加装“钢木复合板”(内层楠木、外层锻钢片),抗撞击强度提升五成,应对三峡漩涡产生的扭曲力。
瘦身减阻设计,将原有战船宽度从8丈缩减至5丈,采用“流线型船首”(仿现代快艇楔形结构)。
原有人力+水力复合推进:保留80名桨手(较传统战船增加20人),同时在船尾加装“明轮推进器”(由冶炼和锻造厂的锻钢齿轮驱动),明轮叶片呈“勺形”(增大与水流接触面积),可借助三峡急流的反作用力提升航速。当逆水行至归州“滟滪堆”等险滩时,桨手与明轮协同发力,能比普通战船节省四成的体力消耗。
再进行三段式推进系统改进:保留桨手与明轮基础上,在船腹两侧加装“水力喷射孔”(利用归州急流的水压差形成推力),三段动力可单独启动或协同发力 —— 顺流冲击归州城时,关闭明轮仅用水力喷射,航速提升至普通战船的2倍;逆流攻坚时,三力齐发,突破守军设置的“铁链锁江”障碍。
将原有的3块“减深板”升级为“可伸缩龙骨”(由冶炼和锻造厂特制的齿轮组驱动),在通过归州“浅滩区”(如虎牙滩)时,将吃水从原来的3尺降至1尺,避开水下暗礁;进入开阔水域后再降下,增强船体稳定性。
在通过归州“崆岭滩”等最险水域时,可整体抬升船底1尺,使吃水降至2尺,同时启动船侧“辅助浮囊”(充气羊皮袋),进一步增强浮力,避免触礁。
强化舵系操控.将传统单舵改为“双尾舵”(左右各一),舵叶面积扩大至原来的1.5倍,且可通过铁链连接的绞盘进行“微调操控”(精度达5度以内)。在归州狭窄江面遭遇漩涡时,双舵配合能快速调整航向,避免被水流裹挟撞向崖壁。
登陆跳板革新:船首加装“折叠式伸缩跳板”(长5丈,用锰钢打造),跳板顶端设铁爪,可牢牢抓住归州临江的岩壁或城墙垛口,士兵通过跳板直接登陆,无需在浅滩涉水暴露,尤其适合归州“城临绝壁”的地形。
船头速射炮位。拆除传统的床弩,安装2门新型青铜炮(口径3寸,射程1000步),炮身固定在可旋转的铜制基座上(旋转角度达180度),可在战船逼近归州城墙时,轰击临江的防御工事(如箭楼、垛口)。炮弹采用“散弹”(内装铁砂与火药),对聚集的守城士兵杀伤力极强。
旋转炮座集群。在船头原有2门青铜炮基础上,船尾增设1门“短管臼炮”(口径5寸,射程500步),采用“曲射弹道”轰击归州城背江一侧的防御工事(如粮仓、箭楼)。三门火炮均配备“象限仪瞄准器”(钟鹏举改良的简易角度测量工具),命中率较传统目测提升四成。
侧舷火箭阵列:船两侧各装15具“多级火箭筒”(钟鹏举改良的火药武器),每具可发射5支带燃烧箭头的火箭,射程150步。在穿越归州峡谷时,可齐射点燃岸边的敌军寨栅,扫清登陆障碍。
火攻阵列升级:同时加装“火药喷筒”(长6尺,可喷射燃烧的猛火油与火药混合物),在穿越归州峡谷时,对岸边伏兵实施“面状火攻”,清除崖壁栈道上的守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