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与父亲想到了一处,失声道:所以要保住自耕农的耕作热情,延缓他们沦为佃户的过程,就必须改革徭役制度?
曹操、诸葛亮、王粲三人不约而同地颔首。
此刻他们终于明白,治国方略确实需要根基。只要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脉络,就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眼下关键就在于激发劳力,保护自耕农,推行减租减赋,革新劳役制度。
可具体该如何着手?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毕竟这套制度已延续数百年,从来如此。
徭役最是催命。陈渡叹息道,你们这些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哪知道百姓肩头的千斤重担?
朝廷征调民夫不仅分文不给,还要百姓自备干粮、衣物、工具。运气好的赶在农闲服役,好歹能保住收成;若撞上农忙时节,只能眼睁睁误了春耕秋收。三五年光景下来,就得向豪强借粮种度日,最终沦为佃户。
剩下的自耕农原该服一个月劳役,结果变成三四个月。哪来这么多口粮支撑?寒冬腊月连件御寒的衣裳都没有,这不是往死路上逼吗?就算侥幸生还,家中妻女谁来庇护?与其等死,不如把田地献给世家大族,好歹能逃过这 ** 债。
诸葛亮闻言一震。
他竟不知服役者不但没有工钱,还要自备粮饷衣物?
查阅史料时,他注意到秦朝征调民夫服役时,每日会支付八到十钱的报酬。
这笔钱在当时能买七八斤粟米,不仅能让役夫维持基本生活,还足够承担往返途中的开销。
难道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汉朝,这种合理制度反而被废除了?
曹昂和王粲都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王粲出身世家,祖上曾有人担任三公之位,以往从不关心徭役这等琐事。
曹昂同样如此。
唯有曹操了解内情,解释道:朝廷不发工钱和物资,确实是国库空虚所致。
话刚出口,曹操便觉不妥。
三个年轻人闻言都皱起眉头。
数月服役却分文不取,谁能甘心?
曹昂愤然质问:国库空虚就强征苦役,逼得百姓沦为佃农,导致国力衰退,进而愈发贫困——这分明是饮鸩止渴!朝廷当真没钱?
众人陷入沉默。
或许国库确实捉襟见肘。
又或许当权者根本不懂免费劳役的真正代价。
他们以为无偿征调民夫修建公共设施是占了大便宜。
却不知免费的东西往往代价最高昂。
这种模式会让人上瘾,产生依赖。
一旦需要支付报酬,就会难以适应。
开创免费徭役制度之人,必须为天下动荡负首要责任。
无度盘剥终将引发民变。
但众人随即想到:
若决策者不懂自耕农沦为佃户的后果,不了解百姓生产积极性对国力的影响——
他们是否也会做出同样选择?
不知不觉间,众人已走上陈渡预设的思考路径。
他们开始探讨治国方略,能够基于事实发表见解了。
这是可喜的进步。
曹昂怒道:难道那些王侯将相都觉得国力衰败与己无关?只要自家钱财不少就行?
这位世家子弟首次意识到,即便是权贵也难以摆脱人性的贪婪与短视。
曹操暗自诧异——曹昂今年才十五岁。
他打算等曹昂成年后,再逐步教导这些道理。
诸葛亮试探性地问:徭役制度真的无法废除吗?
确实如此。曹操肯定地答复。
水利维护需要坝夫、湖夫、塘夫。
城墙修缮离不开力役、更役。
县衙日常需要马夫、皂隶、斋夫等各类杂役。
税收征缴也需要解户协助。
国家运转不能缺少这些基础劳力。
曹昂依然紧锁眉头:如此说来,徭役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无偿服役,二是农忙时节影响耕作。
陈渡微笑颔首。曹昂又一次被他引导至预设方向。其实只要认清无偿徭役危害国家发展,解决之道自然浮现。具体方案并不难构思,所有困难都能设法克服。真正困住历代能臣良将的,是对无偿徭役加速国家衰亡这个本质的认知障碍——或许是不理解,又或许是故作不知。
陈渡当天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曹昂等人建立【认知-实践】循环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环节:
由于【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这套理论超出常人推演能力,陈渡直接将其传授给众人——这与后世人们通过学习掌握马列理论是同样道理。关键在于第二个环节:验证理论真理性。
通过分析周代商、诸侯代周、秦灭六国三个历史阶段,这套理论得到初步验证。尤其是商鞅变法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激发生产积极性确实能提升生产力,使整套理论获得有力佐证。
陈渡带领曹昂、诸葛亮、王粲等人深入田间,亲手体验了木锄、铁锄以及牛耕等农具的使用,并观察了佃农与自耕农的劳动效率差异。
他们很快注意到问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普遍较低。这一现象与他们此前所学的理论不谋而合——农民拥有土地会激发劳动热情,而失去土地则会削弱积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