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细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他可懒得费这功夫。
关于东北的情况,他之前和草昂等人讨论过,已经拿到了该得的奖励,再重复纯属多余。
况且,在他看来,村里的大人们也就是一时兴起,过不了多久就会抛诸脑后。
地图?
众人一听,纷纷转头看向陈宫和曹操。
曹操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先生确实给过曹某一幅地图。”
原来如此!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先生不愿多谈。
合着你们早就掌握了那一带的情报。
“说完扶余,咱们再看看高丽半岛南部的三韩——辰韩、马韩和弁韩……”
三韩势力单薄,部落不多,加上南部山地崎岖,耕地稀少,属于典型的穷山恶水之地。
虽然内容不多,但足以让大家意识到:三韩地势关键,绝不能忽视。
往北可钳制辽东,挺进东北;往南可渡海直取倭岛,甚至能威胁扬州,对袁术、孙策构成压力。
“现在你们对北方诸侯和蛮夷应该都有数了吧?”叶辉顿了顿,“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待会儿再聊曹操怎么应对 ** 魏王的事。”
这话一出,众人哪还有心思吃东西?
个个都竖起耳朵,等着听接下来的故事。
匆匆吃完点心,喝完热茶,大伙儿立刻坐直身子,目光齐刷刷投向叶辉。
叶辉稍作休息,这才继续道:“曹操确实动了心思,但这时有人站出来反对,正是荀彧荀令君。他说:‘丞相当初举义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自当坚守忠贞之志,保持谦逊之德。君子以德服人,此举不妥。’”
荀彧竟然反对曹操称魏王!
谁都没想到,这位曹营核心谋士竟如此忠于汉室。
曹操本人也愣住了——荀彧可是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其统筹之才堪称当世萧何,绝对是丞相的不二人选。
“先生,那曹操最后听荀彧的劝了吗?”程昱忍不住追问。
叶辉摇头:“曹操闻言大怒,心中愤懑,但并未立即称魏公、加九锡。”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南征时特意带上荀彧,任命他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大军行至濡须,荀彧因病滞留寿春,不久便忧愤而终。”
荀彧竟这样死了!
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曹操终究还是采纳了荀彧的谏言。
曹操猛然揪住胡须,咔嚓两声——两根胡须断在指间。
疼得他眼角狠狠一抽。
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率部抵达濡须水域,击溃孙权部署在长江北岸的军事据点,俘获其部将公孙阳。孙权亲统七万大军赶赴濡须布防。
双方对峙持续一月有余,曹军水师接连受挫。适值春雨连绵导致江水暴涨,曹操判断战局不利,下令撤兵返回北方。叙述者叶辉继续道:
同年五月,汉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国公,赐予九锡礼器,准许建立魏国政权,定都邺城。魏国领有冀州十郡疆域,设立丞相、太尉、大将军等 ** 官职。
终究还是走到了建立魏国、接受九锡这一步。
在场众人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曹操。
曹操内心激荡难平。
他终究跨出了这关键一步,接受九锡殊荣。
曹魏政权由此确立。
但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心中涌起阵阵酸涩,并未感受到预期中的喜悦。
反而面色愈发凝重。
天下尚未统一,割据势力犹存,孙权已成气候,此时在北方建国,究竟是福是祸?
以曹操如今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他认为建安十八年接受魏公爵位和九锡并非明智之举。掌握天子本可借朝廷大义号令四方,如今自立为国,反而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给了各方势力割据称雄的口实。
叶辉接着讲述孙权方面的动向:曹操撤军后,孙权召集众将商议:虽退曹军,但刘备仍驻守葭萌关。何不调转兵锋攻取荆州?
张昭献策道:臣有计策可不费刀兵令刘备归还荆州。只需修书两封——一封致刘璋,挑明刘备勾结东吴谋取益州;另一封致张鲁,提议联合攻荆。如此刘备腹背受敌,荆州唾手可得!
再看刘备方面,其在葭萌关长期驻军,广收民心引起杨怀、高沛等人警觉......后因张肃告发其弟张松密谋引刘备入蜀,刘璋处决张松,与刘备正式决裂......
随后叶辉详细叙述了刘备与刘璋的战争经过:包括刘备斩杀杨怀、高沛夺取涪水关;黄忠救援魏延对阵邓贤、泠苞;庞统在落凤坡中箭阵亡;张飞义释严颜直取成都;张任伏击刘备被诸葛亮设计擒杀;刘备围攻雒城时守军献降;刘璋联合张鲁对抗;杨阜借兵击败马超;关羽与马超激战;黄忠对阵李严;诸葛亮离间张鲁与马超促成其归降等重要战事。
刘璋战败归降,刘备接收蜀地,自封益州牧,犒赏部属。
到底让刘备拿下了益州!
有了益州作为根基,此人便站稳脚跟,日后难对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