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汉十六年·春·未央宫前殿:
卫太后的陵寝已然安奉,但关于这位陪伴帝国走过风雨岁月的大后身后尊荣的最后一项礼仪——拟定谥号,却在未央宫前殿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这并非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一次对逝者一生功过的最终评价,更关乎活着的人的政治态度和未来史笔的走向。
这一日,大朝会。虽因国丧期未过,气氛仍显肃穆,但百官公卿皆已按品秩肃立。皇帝刘据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期待。他知道,关于母亲的谥号,绝不会一帆风顺。
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率先出列,手持玉笏,朗声奏道:“陛下,太后崩逝,臣等哀恸无极。然礼不可废,谥号乃盖棺定论,以示后世,关乎太后清誉,关乎皇家体面,臣等不敢专断,恭请陛下圣裁,并集思广益。”
刘据微微颔首,声音平稳:“众卿皆国之股肱,熟知礼法掌故。太后一生,贤德淑良,母仪天下,于国有功,于朕有恩。其谥号,当能彰显其德,慰其在天之灵。诸位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殿中便响起了一阵低沉的议论声。很快,便有大臣出列陈奏。
一位出身经学世家的老臣率先开口,引经据典:“陛下,臣以为,太后一生,温良恭俭,慈和宽仁,尤其于太上皇临朝后期,能于动荡之中,保全太子,稳住后宫,其德可称‘惠’。《谥法》云:‘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故臣提议,谥曰‘惠皇后’,最为妥帖。”
此议一出,不少倾向于保守、强调太后柔顺一面的臣子纷纷点头附和。“惠”字确能体现其仁爱和在后宫中的宽和形象。
然而,立刻便有不同意见。一位以刚直敢言着称的御史大夫出列反驳:“臣以为不然!‘惠’字虽好,然略显柔弱,未能尽显太后之刚毅与决断。诸位可曾记得‘巫蛊之祸’时,太子蒙冤,奸佞横行,太后身处漩涡中心,其忧惧、其隐忍、其艰难,非‘惠’字所能概括。且太后抚育陛下,历经靖难之艰险,其坚毅非常人可比。臣以为,当用‘懿’字!《谥法》云:‘温柔贤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此字刚柔并济,更能显太后之内秀与坚韧。”
“懿皇后”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另一批大臣的赞同,他们认为这更能全面反映卫太后复杂的一生。
这时,又有一位大臣出列,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建议:“陛下,臣窃以为,‘惠’、‘懿’虽佳,然皆偏重于后宫之德。太后于国,岂无大功?陛下请想,若非太后当年于危难之际,坚定护持太子(指刘据),力保国本,岂有后来靖难成功,乃至今日之盛世?”
“此乃安定社稷之大功!故臣斗胆提议,谥曰‘定皇后’!《谥法》云:‘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大虑静民曰定。’此字方能彰显太后于国朝稳定之不世功勋!”
“定”字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这个字评价极高,且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几乎将卫后拔高到了与开国皇后吕雉(虽吕后其行有争议,但谥号亦为高后)相当的地位。支持者认为实至名归,反对者则觉得过于僭越,恐惹非议。
“臣反对!”一位宗正卿立刻站出来,“‘定’字虽好,然过于刚猛,用于皇后之谥,恐有不妥。且易引人联想吕后之事,于太后清誉恐有损。臣以为,还是应在彰显妇德之字中选取为佳。”
随后,又有大臣提出“和皇后”(不刚不柔曰和)、“敬皇后”(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等建议,但都因未能获得广泛认同而未能形成主流。
殿内争议渐起,各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下。有强调其柔顺的,有突出其坚毅的,有推崇其功绩的,彼此互不相让。刘据静静地听着,眉头微蹙。
他内心当然希望母亲能得到一个崇高且全面的评价,但他也知道,谥号必须经得起推敲,要符合礼法,也要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
目前的提议,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无法完美地概括母亲那既有隐忍牺牲、又有关键时刻的果决,既 关乎后宫琐事、又关乎国本存亡的复杂一生。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仍未有定论。场面甚至显得有些僵持。刘据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自始至终还未发言的丞相田千秋身上。这位老臣资历最深,处事最为稳重公允。
“丞相,”刘据开口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卿乃百官之首,深谙礼法,于太后亦是旧识,不知有何高见?”
田千秋闻言,缓缓出列。他年事已高,行动略显迟缓,但步伐依旧沉稳。他先向刘据深深一揖,然后环视众臣,声音苍老却清晰有力:
“陛下,诸位同僚。老臣方才聆听众议,皆有其理。‘惠’显慈爱,‘懿’表贤善,‘定’彰功绩,皆为好字。然老臣私以为,或可另选一字,或能更为切合太后生平。”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老丞相身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