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千秋缓缓道:“太后执掌后宫,长达数十载。期间,后宫井井有条,嫔妃和睦,罕有妒忌争宠之事波及前朝;对待皇子皇女,虽非皆己出,亦能尽量做到抚育关爱,未曾闻有苛刻之事;对待宫中宦官、侍女,亦能约束有方,恩威并施,使得宫闱肃静,秩序井然。此非大智慧、大德行而不能为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尤其在太上皇临朝晚年,政局波谲云诡之时,太后身处其中,其艰难可想而知。然太后能谨守本分,明辨是非,于混乱中尽可能保全该保全之人,维持后宫之稳定,未曾给太上皇和陛下增添烦忧,亦未使后宫成为祸乱之源。此等行为,岂非正是‘宣’之体现?”
“《谥法》有云:‘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私曰宣;善闻周达曰宣。’”田千秋声音提高了一些,“‘宣’字,既有传播、布散善政德行之意,亦有处事公正、明达事理之涵。太后一生,将其贤德淑良‘宣’之于后宫,使其井然有序;将其慈爱‘宣’之于子女;于危难时,能明达事理,做出正确抉择,保全大局。”
“此字,刚柔并济,既肯定了太后作为后宫之主的卓越管理之才与个人品德,亦隐含其于特殊时期对稳定局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且不涉过于敏感的政治评价,可谓中正平和,恰如其分。”
田千秋最后总结道:“故老臣愚见,谥太后曰‘宣皇后’,或最为妥帖,能服众心,亦能告慰太后在天之灵。”
“宣皇后…”
殿内群臣低声咀嚼着这个谥号。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宣”字不像“定”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惠”那样偏于柔顺,更不像“懿”那样稍显模糊。
它精准地概括了卫太后作为一代贤后,成功管理后宫、传播德行的核心功绩,同时也暗含了她通情达理、能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的智慧,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政治雷区。
很快,赞同的声音开始响起,并且越来越多。无论是原先支持“惠”、“懿”还是“定”的大臣,仔细权衡后,都觉得“宣”字确实更为中庸、得体、全面,也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刘据坐在御座之上,心中也在反复权衡。他起初或许更倾向于更显赫的字眼,但田千秋的分析,入情入理,切中要害。
“宣”字,确实准确地描绘了母亲作为贤内助的一生,肯定了她的付出与德行,且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联想和争议。
这对于一生并不追求极致权势、但求问心无愧的母亲来说,或许是最好的评价。
他脸上的神情逐渐舒缓,缓缓开口道:“丞相老成谋国,所言甚是有理。‘宣’字,中正平和,恰如其分,能彰太后之德,能慰朕心,亦能服天下人之心。朕以为,可。”
皇帝一锤定音,众臣再无异议,齐声躬身:“陛下圣明!丞相高见!谨遵圣意!”
于是,卫太后的谥号就此定为“宣”。诏书很快拟好,刘据特别吩咐,需将定谥的缘由——尤其强调其“掌管后宫,贤良淑德,治理井井有条”详细写入诏书,并以最快速度,呈报于甘泉宫太上皇刘彻知晓。
这场关于谥号的争论,最终在田千秋的智慧下得以圆满解决。一个“宣”字,为卫皇后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公允而体面的句号,也再次体现了朝堂在刘据统治下,既允许争议,又能最终归于共识的成熟政治氛围。
喜欢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