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初履:肃州夜话

作品:鬼才汪臧海|作者:潜龙在渊游龙吟|分类:历史|更新:2025-11-24 06:34:00|字数:6600字

凉州驿馆那夜的诡异幻觉与屋顶黑影,让汪臧海深知自己与使团已然被人盯上。他并未声张,只是暗中加强了戒备,并与使团正使、兵部赵斥候商议,加快了行程。三日后,补充完给养的使团离开凉州,继续沿河西走廊西行。

越往西,地势愈发开阔,景色也愈发苍凉。祁连山的雪峰在左侧天际连绵起伏,如同大地的脊梁,右侧则是茫茫的戈壁滩,视野尽头天地相接,一片混沌。风沙成了常客,干燥的空气仿佛能吸走人肺部最后一丝湿润。队伍中不时有人因水土不服而病倒,幸而有汪臧海这位“半个郎中”凭借医术和青鸾的药散及时救治,才未酿成减员。

十余日后,队伍终于抵达了明王朝西北边疆的重镇——肃州卫(今酒泉)。

肃州城比凉州更具边塞气象。城墙高大厚实,以黄土夯筑而成,墙体上布满了风雨侵蚀和战争留下的斑驳痕迹。城头旌旗招展,身着鸳鸯战袄的明军士兵持矛肃立,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城外广袤的戈壁。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牲畜以及一种边地特有的、混合着紧张与粗犷的气息。

使团入驻了肃州卫安排的官方馆驿。此地已是帝国疆域的西陲,再往西出嘉峪关,便是名义上臣服、实则形势微妙的哈密卫以及广袤的西域之地。按照计划,使团将在此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休整与准备:接收最后一批由肃州卫派出的精锐护卫与熟悉西域情况的向导,并获取关于关外最新形势的通报。

安顿下来后,汪臧海第一时间找到了刘伯温信中所提及的那位隐居故友。此人姓韩,曾在洪武初年多次作为商队护卫或小吏往返西域,通晓番语,熟悉道路,后因伤退役,在肃州卫开了间小小的杂货铺,兼带为人书写信件,算是半个“西域通”。

韩老先生的铺子位于肃州城南门附近一条僻静的巷子里,门面狭小,光线昏暗。汪臧海递上刘伯温的半片古玉和亲笔信,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带着一道狰狞刀疤的老者仔细查验后,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态度顿时恭敬了许多。

“原来是刘先生的晚辈,汪大人请里面说话。”韩老先生将汪臧海引入内室,奉上粗茶。

内室陈设简陋,但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标注着密密麻麻符号的西域路线图,引起了汪臧海的注意。那地图远比工部和兵部提供的官图要详细得多,不仅标明了主要绿洲城池,还标注了许多小路、水源地、以及用特殊符号标记的“危险区域”。

“韩老伯,晚辈此次西行,名为采风工技,实则为朝廷探查西域情势,尤其是帖木儿汗国的动向。还望老伯不吝赐教。”汪臧海开门见山,态度诚恳。

韩老先生叹了口气,用粗糙的手指点了点地图上嘉峪关以西的大片区域:“汪大人,出了嘉峪关,便是另一个世界了。如今这西域,不太平啊。”

他详细说道:“哈密忠顺王如今是两面受气,既要应付朝廷,又不敢得罪日渐东进的帖木儿。其部下也是人心惶惶。商路比以前难走了许多,沙州(敦煌)、瓜州一带,马贼活动越发猖獗,听说背后就有帖木儿细作的影子,专门劫掠与我大明交好的部落和商队。”

“至于工技之事,”韩老先生摇了摇头,“撒马尔罕的匠人确实手艺高超,铸造、织毯、营造皆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他们利用‘坎儿井’引地下水的法子,在沙漠里堪称救命之术。但如今这形势,大人要想深入帖木儿腹地去探访这些,难如登天。那些大匠,多半也受其汗庭严格控制。”

汪臧海仔细听着,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在心里。他又问及了“火焰山”、“星宿海”等地。

韩老先生露出讶异之色:“大人也知道这些地方?‘火焰山’在吐鲁番以东,山体赤红,夏日酷热难当,故名。至于‘星宿海’……”他沉吟片刻,“那地方更在西边,据说是一片荒凉戈壁中的咸水湖群,夜晚看去,湖泊如星辰散布,故有此名。但那里环境极其恶劣,缺水少草,且靠近几个彪悍的游牧部落领地,寻常商队根本不敢靠近。老汉我也只是年轻时听一个死里逃生的驼队伙计提起过,说在那里捡到过一些晚上会发微光的奇怪石头,但都当是疯话。”

“发光的石头?”汪臧海心中一动,想起了在凉州购买的“星星石”,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多谢老伯指点。不知如今关外,可还有熟悉通往‘星宿海’或是更西边道路的可靠向导?”

韩老先生面露难色:“如今这光景,敢往那些地方走的向导可不好找。不过……老汉倒是知道一个人,或许可以一试。此人是个畏兀儿(维吾尔)人,名叫阿卜杜勒,年轻时曾随其父辈往来于更西的商路,据说甚至到过‘星宿海’边缘。但他性子孤僻,要价也高,而且……行踪不定,需要些运气才能找到。”

汪臧海记下了这个名字和阿卜杜勒可能的落脚点——肃州西市的一家骆驼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鬼才汪臧海》,方便以后阅读鬼才汪臧海黄沙初履:肃州夜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鬼才汪臧海黄沙初履:肃州夜话并对鬼才汪臧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