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恕草民直言。王朝气运,首重‘天道’、‘地脉’、‘民心’三者相合。”
他声音清越,在寂静的书房中格外清晰。
“天道,在于顺时应势。如今天下厌元久矣,群雄逐鹿,殿下起于微末,顺天应人,涤荡乾坤,此乃天道所归。观星象,紫微明朗,帝星已定,此乃天时。”
“地脉,在于根基稳固。金陵龙盘虎踞,形胜东南,长江天堑,漕运便利,乃王气凝聚之地。然……”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墙上舆图,“然地理之险,未若人心之固。关中百二河山,表里险峻;中原四战之地,枢纽天下。欲传万世,非仅恃金陵一隅之地脉,更需经营四方,使天下地气,皆为我用,融为一炉。譬如铸剑,非仅恃精铁,更需千锤百炼,方能无坚不摧。”
“民心,在于休养生息。殿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已得民心之大者。然乱世之后,疮痍满目,民心思定。唯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百姓仓廪实、知礼节,方能根基永固。民心所向,即为地脉所钟,即为天道所显。”
他最后总结道:“故,殿下之位能否坐稳,天下能否传世,不在天,不在地,而在殿下自身能否持‘中正’之道,顺天时,固地利,聚人和。若能如此,则国祚绵长,可期万世。若失其一,则纵有险隘,终非坦途。”
汪臧海说完,书房内陷入一片死寂。刘伯温眼中异彩连连,汪臧海这番论述,高屋建瓴,既肯定了朱元璋的天命所归,又指出了潜在的隐患和努力方向,尤其是将“民心”提升到与“天道”、“地脉”并列的高度,完全契合朱元璋出身草根、重视民生的理念,其格局之大,思虑之深,令人叹服。
朱元璋面无表情,那双锐利的眼睛依旧紧紧盯着汪臧海,仿佛要将他灵魂深处都看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压力巨大得让人窒息。
突然,朱元璋发出一阵低沉的笑声,那笑声初时不大,却带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力量。
“好!好一个‘不在天,不在地,而在自身’!好一个‘中正’之道!”朱元璋抚掌,眼中的冰霜似乎融化了一丝,“刘先生果然没有看错人!你年纪轻轻,能有此见识,难得!难得!”
他走到书案后坐下,气势依旧迫人,但语气缓和了不少:“听说你在工部做了些实事,龙湾那个老大难,让你看出了门道。不错,是干实事的样子,不是那些只会掉书袋的酸儒。”
“殿下谬赞,草民只是尽己所能。”汪臧海谦逊道。
“咱不喜欢虚的。”朱元璋摆了摆手,目光再次变得锐利,“咱再问你一个具体的事。石头山,你也去看过了吧?依你之见,此地如何?可能镇得住?”
问题终于指向了核心!汪臧海心知,这才是今日会面的真正目的。
他谨慎地组织着语言:“回殿下,石头山形如虎踞,乃金陵西面天然屏障,其势雄浑,其气刚猛。然,刚极易折,猛虎亦需驯服。其地气燥烈,隐含肃杀,乃是因其地质特异,兼之前朝旧事,怨气积淀所致。若要‘镇之’,非以力压,而当以‘导’、以‘化’。”
“如何导?如何化?”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极大的兴趣。
“导其刚猛之气,化为守护王城之锐;化其肃杀之性,转为震慑奸邪之威。”汪臧海沉声道,“可于山上关键地脉节点,立‘镇物’,非是寻常石碑石兽,而是以特殊法门炼制,蕴含王朝正朔之气、能沟通天地之宝器,引导其地气纳入金陵整体王气循环,使其刚猛为王气之锋刃,而非隐患之根源。同时,可辅以特定建筑或阵法,疏导其郁积之气。”
他没有直接说出“皇陵”二字,但“特殊宝器”、“沟通天地”、“纳入王气循环”等词语,已然指向了那个层面。
朱元璋听完,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案上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每一声都敲在刘伯温和汪臧海的心上。
最终,他停下敲击,抬起眼,目光如电,直射汪臧海:“汪臧海,咱欲委你一事关国运之重任,你可能担当?”
汪臧海深吸一口气,知道命运的闸门已然开启。他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
“臧海不才,愿竭尽所能,以报殿下知遇之恩!”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承诺。
朱元璋盯着他,仿佛要最后确认一次,终于,他缓缓点了点头:“好。具体事宜,刘先生会与你分说。记住你今日所言,‘持中正之道’!去吧。”
“草民告退。”
汪臧海与刘伯温躬身退出书房。直到走出那令人窒息的范围,两人才不约而同地轻轻舒了一口气。
刘伯温看着身旁神色依旧平静,但眼中已燃起熊熊斗志的年轻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臧海,从今日起,你便真正踏入这天下棋局了。前路艰险,好自为之。”
汪臧海望向王府外那广阔的天空,感受着怀中玉璧的温热与体内奔流的力量。
乾纲已独断,潜龙终入海。他的传奇,将由此刻,真正开始书写。
---
喜欢鬼才汪臧海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鬼才汪臧海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