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故宫,薄雾未散,西偏殿的雕花窗棂被初阳镀上一层金边。
殿内寂静无声,唯有风掠过檐角铜铃,叮咚一响,如针落玉盘。
苏倾月站在巨幅《千里江山图》的临摹台前,素手轻抚绢面。
指尖所触,是千年流转的墨意,也是层层叠叠被掩埋的真实。
昨夜心渊之力回溯时,她“看见”了那些本不该存在的痕迹——数十层原始笔触如困兽般挣扎在画底,奔放、激烈、带着少年王希孟独有的血性与不羁,却被某种力量强行覆盖、抹平,像是用精致的纱布裹住了一道仍在流血的伤口。
她眸光微敛,不动声色地垂下眼帘,袖中一枚微型采样器悄然滑入指间。
郑监工正背对着她,在操作台前调试新一批“净化颜料”,防毒面具下的呼吸声规律而冰冷,仿佛他不是在调色,而是在执行一场无菌手术。
就是此刻。
她指尖一弹,采样器如蝶翼轻颤,在画框边缘极细微的一处剥落处轻轻一刮——星尘般的颜料残渣落入暗格,无声无息。
徽章微震,幽蓝数据瞬间浮现眼前:【检测完成|主要成分:砷化钡、惰性硅胶复合物|神经传导抑制型矿物添加剂|结论:非天然|具精神压制效应】
她瞳孔微缩。
这不是修复,是驯化。
他们用科学之名,将古人灵魂中的狂放一笔笔磨平,把鲜活的艺术变成无痛无感的标本。
所谓“情绪稳定颜料”,根本不是为了保护画作,而是为了消灭画作里最不该被抹去的东西——人性的温度。
她缓缓收回手,指尖在绢面上停留片刻,像在安抚一位沉睡千年的故人。
“你在哭。”她在心里说,“我听见了。”
午后,阳光斜照进偏殿,陈老拄着拐杖来了。
他脚步缓慢,却每一步都踏得极稳,仿佛踩在时间的节点上。
他目光落在苏倾月的调色盘上,浑浊的
“你用的是……天然石青?”他声音沙哑,像是从旧年尘埃里翻出来的古卷。
苏倾月点头,从案下取出一只青瓷小罐,递上前:“我自己研的,三个月磨三遍,过筛七次。”
老人颤抖着接过,拧开盖子,深深嗅了一口。
刹那间,他身体一僵,眼眶猛地泛红。
“这味道……”他喉头滚动,“和当年一样。”
他抬头看她,目光如炬:“王希孟作画时,每一笔都是命换的。他二十岁,肝胆俱裂,可笔下山河却活成了精魂。他们却说那是‘不稳定因素’,要‘净化’,要‘标准化’……呵,哪有什么不稳定?那叫血性!”
他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刀,划破了这殿堂表面的平静。
苏倾月静静听着,眼底泛起冷光。
她终于明白,这场所谓的“国宝复刻工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文化清洗。
而“金缕阁”所掌控的,不只是技艺评定权,更是谁有资格表达美、谁的声音能被历史听见的裁决权。
傍晚,直播开启。
镜头对准临摹现场,灯光璀璨如昼。
孙策展人西装革履,笑容温文尔雅,站在聚光灯下宣布:“本次复刻工程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情绪稳定颜料’,确保作品纯净统一,真正实现‘零干扰传承’。”
弹幕瞬间刷屏:【科技守护传统】【这才是专业】【感动哭了】。
苏倾月站在角落,唇角微扬,笑意未达眼底。
就在孙策展人话音未落之际,她忽然“失手”打翻调色盘——
哗啦!
一捧天然矿物颜料泼洒而出,溅在郑监工刚配好的原料桶边缘,橙红与深青交织,如火焰舔舐冰面。
“啊,对不起!”她低声道歉,迅速抽出白布擦拭。
没人注意到,在监控死角中,她的指尖已借擦拭动作,将微量活性成分反向渗透进主库颜料。
心渊之力悄然运转,徽章同步记录分子扩散路径——
【反向渗透完成|活性因子已植入主系统|潜伏期:12小时|触发条件:光照+空气氧化】
她直起身,袖口微动,将采样器收回。
直播继续,无人察觉异样。
可她知道,种子已经埋下。
那一夜,所有新调制的“情绪稳定颜料”,都会染上一抹不易察觉的微光晕——像是沉睡的魂魄,在黑暗中睁开了眼。
深夜,万籁俱寂。
苏倾月独坐灯下,面前是未完成的《千里江山图》临摹稿。
烛火摇曳,映得她侧脸如瓷,眉目清冷。
她低头凝视腕间那枚“守真”徽章,铜色斑驳,却蕴着古老的力量。
指尖缓缓抚过徽章纹路,她闭了闭眼,忽而抬手,轻轻咬破指尖。
一滴血珠,缓缓凝聚,如露将坠。
她没有犹豫,任其坠落——
“嗒。”
血珠落于徽章中心,刹那间,铜纹亮起一丝幽蓝,如同星火落入深潭。
画卷微微一震,绢面泛起涟漪般的波光,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