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难之役中,这支部队曾助朱棣不少。
朱棣后来为酬谢他们在靖难中的功劳,准他们在大宁一带休养。
但蒙古人终究是蒙古人,如养不熟的狼。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时,就发现鞑靼军中有兀良哈人的身影。
为此他还给宁王增派兵马驻守大宁。
一方面确实因鞑靼日益强盛,常扰边境,需加强守备;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范已渐生异心的兀良哈三卫。
朱棣沉吟片刻道:
“此番万国大典,我向宁王发了请柬,来的却是宁王世子,说是宁王染病卧床,无法亲赴应天。”
“我探问过兀良哈三卫的近况,眼下尚未见异常动静。”
朱高煌闻言蹙眉。
宁王偏在此时称病,未免太过凑巧。
莫非这也是建文谋划中的一步棋?
毕竟大宁与奴儿干都司相距不远。
朱棣命小鼻涕将怀中奏折置于案上,推到曌儿面前。
“瞧瞧吧,这是今日锦衣卫在寻你下落时,顺带查获的密报。”
曌儿困惑地拿起最上方的奏本翻阅。
初时尚显平静,随后面色渐沉,又接连抓起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翻阅速度愈来愈急。
待最后一本读完,她小脸已涨得通红。
这些奏本详细记载了各国使臣抵达应天后的所作所为——恰逢今日锦衣卫全城彻查,桩桩劣迹无所遁形。
当街行凶、强掳民女、聚众闹事、贿赂官员、窃取机密……林林总总,尽是使臣们短短数日间犯下的恶行。
累累罪状,简直触目惊心。
“皇爷爷,他们不是来朝拜大明的吗?怎敢如此放肆?”
曌儿实在不解,这些名义上臣属大明的藩国使臣,为何敢在天朝疆土如此猖狂。
难道不怕大明降罪?
朱高煌冷笑出声:
“曌儿,他们岂是来朝拜的?分明是变着法子来讨赏的。”
“你皇爷爷最重颜面,为显天朝气度,历来厚往薄来——赏赐之物远超贡品价值。
他们在应天一切用度皆由大明承担,这等稳赚不赔的买卖,自然引得他们趋之若鹜。”
朱高煌毫不留情地道破了所谓大明万国来朝背后的真相。
他直指祖父最终不过得了个大皇帝的虚名,以及一堆虚伪的友好关系,实则一无所获,完全是在做亏本买卖。
这番言论彻底撕开了万国来朝繁华表象下的真实面目。
世间往来,无非利益驱使。
国与国之间,永远以利益为纽带。
被曌儿以异样目光注视的朱棣面上微热,只是他肤色偏深,倒也不易察觉。
朱棣轻咳两声,正色道:“爷爷想告诉你的是,这些藩属国表面上尊大明为宗主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益。”
“一旦大明无法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他们转眼就会反咬一口。”
“这些使臣在应天尚且如此不安分,更不用说回国之后还会对大明保持恭敬。”
“你昨夜问爷爷,为何明知纪纲罪行累累却迟迟不动他。
除了监察天下,纪纲还负责监视这些藩属国。
以他如今的地位,绝非随意就能找人替代。”
“在培养出合适的接替者之前,若贸然处置他,爷爷对这些小国的动向就会失去掌控。
万一他们暗中有所动作,到时候付出的代价就远不止几百条人命了。”
在内忧与外患之间,朱棣选择了优先应对外患。
内忧尚在掌控之中,但外患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
曌儿垂首沉思,努力从祖父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然而她终究无法认同这种做法。
为了保护一部分人而牺牲另一部分人,这算什么道理?
朱棣看出她的心思,温声道:“纸上谈兵终觉浅薄,亲身经历方能领悟。
待万国大典时,你便坐在爷爷身边,好好看看这些小国的真实面目。”
——————————————
第四更,朱棣的一面之词显然未能让曌儿完全信服。
于是她在堆积如山的《永乐大典》史籍中,翻找历代前朝的记载。
时而蹙眉,时而展颜,认真研读起来,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朱棣注视着日渐成熟的曌儿,忽然心生一念:若将来由曌儿继承皇位,大明将会走向何方?
这个念头一经浮现,便如星火燎原,再难熄灭。
其实朱棣一直属意朱高煌继承大统。
老四的性格他了如指掌,纵使平日再如何懒散,但大明一旦落入他手中,祖宗传下的疆土绝不会少一寸。
老四最恨别人碰他的东西,即便他本人不甚在意,也绝不容他人染指。
因此不必担忧他百年之后,兄弟间会因争夺皇位而内斗。
儿子们才能过于出众,反倒成了难题。
老大与老二、老三明争暗斗,他并非不知情。
喜欢大明:我的武力无敌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大明:我的武力无敌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