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长山群岛源自千山余脉,形成于远古七到十五亿年之间的震旦纪。
广鹿岛由二十三个岛、砣、礁组成,陆地面积三十平方公里,行政上是“旅大市长海县广鹿公社”。考古人员曾在岛上小珠山贝丘遗址上,发掘出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生活用具。六千年前,古人在这里升起了大连地区的第一缕炊烟,有了人类活动。柳条是广鹿公社所在地,也叫柳条湾,座落着政府机关、学校、商店、医院、银行、邮电局、渔政等,是岛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岛南老铁山是广鹿岛的制高点,山脚下的将军石远近闻名。
很久以前,岛上物产丰富野鹿成群。一艘海盗船前来进犯,岛上一位壮汉和女儿率领岛上居民,同海盗展开了殊死战斗。壮汉投出几十斤重的大石头,赶跑了海盗,成了护岛大将军。许多年后,将军和女儿化为两块巨石,日夜守卫海岛。山背后一座山坡上,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马祖庙。相传几百年前,每当漆黑的夜晚,岛上善良的马痴子把灯笼挂在屋檐上,为过往船只导航,解救遇险渔船。他死后,渔民们尊他为马老祖,修庙供奉,历朝历代香火不断。据说五十多年前,我的三舅爷于天成被大海龟驮到广鹿岛上,在马祖庙里面修行了几十年。
海是龙的家园。和老家小西山涨大龙潮“小龙女”上岸一样,岛上许多自然奇观都和龙有关。驻岛部队定期举行会操,龙王也举行“阅兵”,叫“龙兵过”。每当这时,浩浩荡荡的“龙兵”排兵列阵,翻起的浪花如同釜中沸水,一过大半天。打头阵的“御林军”竖起一面面旌旗,自古以来被渔民奉为海神。
这是鲸豚类的海洋动物虎鲸成群出行,具有社会属性还拥有自己的文化。波浪式起伏的长队是海豚和斑海豹,一边行进一边跳跃的是鲅鱼群,铺天盖地进行大兵团表演的是大黄鱼。“龙王”的空中飞行部队,非燕鱼莫属。
每当台风到来的季节,天空阴云密布。突然间,海面升起一条盘旋而上的水柱,是众所周知的“龙吸水”。长白山有句顺口溜: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无独有偶,海岛也有句顺口溜:长山岛三件宝,海参、鲍鱼、驴当表。海参和鲍鱼是有口皆碑的海珍品,“驴当表”则成了难解的自然之迷。
每当钟表时针指向半点或整点,岛上肯定会传来此起彼伏的驴叫声。每个连队都养毛驴,戴手表的士兵极少,都以驴叫判断上、下岗时间。据说蛤蟆进到济南大名湖一律成了哑巴,不知道大陆的毛驴到了广鹿岛上能不能报时。这桩奇闻,后来被中央电台和国内几家权威报刊报道,并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什么引力说磁场说生物钟外加各种可能猜测等,苍白的解释如同老病包子贫血。
广鹿岛和小西山的直线距离不过百十里,却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物差。在小西山永远长不大的“羊舌菜”,在海岛能长成一人多高“羊皮叶子”,并且一年三茬,如同小西山官道两边路沟里的爷孙蒿。老家北海石棚上一片片麦粒大的“海荞麦”,在海岛长成鲜美的海红,学名贻贝,南方叫“淡菜”。在老家一潮只能刮半筐“海荞麦”,学名“藤壶”,在海岛,也是俯首可拾的海珍品。
那天上午,一班长赵恩才带我下了公路拐个直角,走进高三连。通往营房的道路两边,两行翠柳是小学生刚完成的蜡笔画。柳条是姑娘的长发,柔软地垂向地面。在连队门前,赵恩才一声洪亮的“立正”,如同手持扩音器对我耳朵猛吼一声,营房内外响起一片回声。空中飞翔的海鸥像中了枪,猛地往下一扎。
站在房脊上的麻雀乱了阵脚,向四面八方逃散。
虽然只有我一个新兵,他仍一丝不苟地喊口令整队。
守备区双三七高射炮营高射炮三连,简称高三连,座落在“北小圈”。海岛被大海包围,高三连被老百姓的民房包围。高三连种的大萝卜出名,山上有块巨大的青石像个大萝卜,叫“萝卜墩”。连队后面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直通山上的高射炮阵地。官兵们到炮阵地训练、上下岗、查哨,都从那棵曾经挂着哨兵头颅的槐树下面经过。炮阵地上,放列四门“双联37毫米高射炮”,两挺“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几条雨裂沟直通海底,沟两侧生长着密匝匝的刺槐树和翠绿的松树。有人说高三连风水不好,厕所高于营房。连部位置是座“姑子坟”,曾经埋葬过一个黄花姑娘,部队刚上岛盖营房坟墓被铲平,姑娘的鬼魂在营房内游荡。据说每一茬高三连士兵,半夜三更站营房岗,能听见过姑娘的哭泣声。
能嫁到大陆,是海岛姑娘们的向往。自从部队上岛之后,每年都有姑娘跟随复员老兵远走高飞。老庄太太家和高三连毗邻,她和独生女儿“你小妹儿”相依为命。没随军的连队干部家属来队,战士父母来连队看望儿子,都住在她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