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今陈登此来,恰解此困!
祢衡沉吟道:“元龙兄,臧霸可信否?”
退袁术仅能使兵入徐州,却无伐吕之名。
陈登之计,需臧霸佯装反吕。
臧霸一反,吕布必伐,刘备便可趁机出兵。
如此,刘备仅以助臧抗吕之名入徐。
虽名分稍显牵强,却已足够。
陈登笃定道:“纵臧霸首鼠两端亦无妨。泰山寇中昌豨早怀异心,若许以东海太守之位,其必反!”
“昌豨若反,吕布岂会视作一人之叛?”
糜竺、孙乾忆及昔日与昌豨之约。
“主公,昌豨素有反意,元龙此计可行。”糜竺虽厌昌豨,却以大局为重。
刘备转视田豫、祢衡。
二人商议片刻,决意行险。
“主公,若能得徐州,自是上策。”田豫肃然道:“纵有差池,亦可退守青州,另作图谋。”
刘备见众人皆赞同此计,不由豪情顿生:甚善!便依此策行事。当年吕布强占徐州,今日我重夺故地,也算不负陶谦公临终所托了。
......
琅琊郡内,臧霸神色变幻不定。
陈登巧舌如簧,终是说服臧霸相助刘备。前番徐州战事,臧霸与泰山诸将因郑玄之故未曾出兵,然曹操迎天子定都许昌后,仍予众人封赏。
虽吕布主政徐州,臧霸等人据守琅琊、东海二郡,双方倒也相安无事。然臧霸心知,这般平静终难长久。若不放弃东海郡,终是吕布心头之刺。
陈登正是据此,为臧霸剖析吕布、刘备执掌徐州之利弊。天下大势变幻,欲以一郡之地自立根本无望。即便眼下能与吕布共治徐州,来日强者愈强,岂容臧霸独霸琅琊?
臧霸必须抉择!
可就在应下陈登之计后,李牧密信忽至。信中字字惊心,核心不过十字:助刘备得徐州,尔死我生。更令人骇然的是,李牧竟列出五条刘备取徐之策,陈登之计赫然在列。
陈登自以为妙计必成,李牧却信手拈来五策。此无异明示:破尔等之计,易如反掌。
上回李牧亲临许愿,此番仅遣使送信,连 都省去,直截威胁。这般态度剧变,方令臧霸胆寒。
仲台,你也参详参详。臧霸将密信递与孙观。
如今泰山诸将内斗不休,昌豨已径赴东海郡,吴敦、尹礼虽未明言,亦对利禄分配多有不满。臧霸唯一可托付者,唯孙观而已。
孙观览信亦惊:宣高欲听真言还是虚辞?
臧霸苦笑:你我之间,何须虚与委蛇?
孙观正色道:实话便是——李牧,非我等能敌!此言虽未明示,其意已昭然若揭。
昔日曹操仅据兖州之时,李牧尚愿以游说之策对待臧霸。
而今曹操坐拥兖州、豫州、关中三地,更将天子迎至许都,官拜司空,权势滔天。
时移世易,李牧对臧霸已不屑于游说,仅以一纸书信令其抉择,已是莫大礼遇。
吴敦、尹礼立场暧昧,唯昌豨必不相从。臧霸沉声道,若欲不与李牧为敌,唯有除去昌豨!
孙观冷笑道:昌豨自取 ,与臧帅何干?前番因郑玄之事,我等虽无过失亦无功勋。此番正可立下大功!
至于吴敦、尹礼二人对臧帅不满,多半受昌豨蛊惑。只要铲除昌豨,二人自当归心。
臧霸深吸一口气:得仲台相助,我心甚安。刘备绝非李牧敌手,连计谋都被李牧识破,如何抗衡?
......
曹操亲率大军沿颍水南下,兵临汝阴。
正欲继续进军,忽报孙策遣使求见。
孙策使者?曹操闻言失笑,当年讨董之时,十八路诸侯唯孙文台与孤敢战董卓。可惜孙坚为玉玺所惑,终殁于江夏。
然闻孙策始终效力袁术,替其攻取陆康、刘繇,如今镇守庐江。莫非是来下战书?
荀攸目光如炬:未必是战书。
曹操会意大笑:此言有理!袁术倒行逆施,孙文台之子当不至愚昧至此。传使者觐见。
片刻后,一魁梧儒生昂然而入。
庐江太守孙策麾下鲁肃,拜见司空!
曹操见其形貌奇特,不由暗自称奇:鲁肃,孙策遣汝前来,可是下战书?
鲁肃从容应答:司空明鉴!袁术僭越称帝,人神共愤。孙太守乃破虏将军之后,世受汉恩,岂会依附逆贼!
曹操目光骤冷,威压骤现:孙策既不愿附逆,何不直取寿春?
这凛然气势令鲁肃气息微滞,但他很快恢复如常:非孙太守不愿进兵,实因江东局势复杂。若攻寿春,丹阳袁胤必袭庐江,断我归路。
孙太守自认才略不及司空,兵锋难敌虎豹雄师,愿为司空攻取丹阳,断袁术退路!
孙策麾下果然有能人!
曹操没有立即回应,只是轻捻胡须,权衡着其中利害。
帐内渐渐安静下来。
荀攸忽然开口:鲁肃,若明公出兵寿春,袁术必从徐州撤军,吕布可直接从下邳出兵吴郡截断其退路,何必借助孙策之力?
鲁肃心头一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