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已难应新局,若再固守三诫,反成负累。
“也罢,便稍改作风。”
李牧 荷塘凉亭,满目红莲灼灼,恰似乱世烽火。
......
崇德殿内。
刘协正式拜袁绍为大将军,总领四州军事,赐弓矢节钺,加虎贲百人。
除青州刘备外,幽冀并三州官吏皆可自行任免。
袁绍当廷宣布将袁术逐出宗族,誓派精兵讨逆,为袁氏清理门户。
殿中诸般安排,尽是各方博弈后的妥协。
然时势如此,无论曹操、袁绍,还是天子公卿,皆对此番权力分配颇为满意。
三日过后。
袁绍在邺城传檄天下,与袁术断绝亲族,又遣淳于琼率五千精兵赴许助战。
这淳于琼昔年为西园旧部,向来唯袁绍之命是从。
然其至许都后却言:粮草需曹操供给,愿同伐寿春,但不受曹节度。
对此要求,曹操含笑应允。
袁绍派淳于琼前来助阵的意图,被曹操一眼识破。
曹操既不愿损失这五千精锐,又想在寿春谋取利益。至于这利益为何物,曹操心知肚明——传国玉玺!袁术手中,唯有此物能打动袁绍。
即便曹操反对又如何?袁绍手握玉玺,岂会承认曹操的权威?更不会因此称帝。曹操能拥立刘协为帝,袁绍同样可以另立汉室宗亲。况且袁绍持有传国玉玺,其拥立的天子比董卓所立的刘协更具正统性。毕竟连刘宏也是从诸侯王中选出的汉室后裔。
司空府内,曹操召集李牧、荀彧及新投效的郭嘉共商对策。
淳于琼虽才能平庸,却对袁绍忠心耿耿。曹操神色凝重,此次袁绍派他前来,目标只有一个——夺取传国玉玺。若让他得逞,袁绍必会另立天子,与许都抗衡。
郭嘉见荀彧与李牧沉默不语,明白二人有意让自己献策。明公,嘉初来乍到,尚未建功。现有一计,虽未必能夺得玉玺,但可确保淳于琼无功而返。
曹操闻言欣喜:奉孝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郭嘉笑道:淳于琼嗜酒如命。昔日我在袁绍麾下时,曾与他数次畅饮。他顿了顿,无视荀彧警告的咳嗽声,此人醉酒后最爱夸口,曾说若我无处容身,可投奔于他。嘉愿假意投靠,作为内应。不过需明公先寻个由头,以行为不检为由将我逐出司空府。
荀彧再次咳嗽,引得曹操关切询问。李牧见状笑道:明公,奉孝生性洒脱,荀尚书这是担心您怪罪呢。荀彧望向李牧,眼中满是无奈。
我正替奉孝遮掩,你倒好,直接拆台?
郭嘉耸了耸肩:“文若,昨夜与明公畅谈时,他便知我脾性,今早我都说了不必多言,你还忧心什么?”
若非曹操在场,荀彧真想拂袖而去。
我荀文若,素来以温良恭俭让着称,怎会与你这般浪荡之人结交?
曹操朗声笑道:“文若啊,我曹孟德岂是心胸狭隘之辈?奉孝率性而为,又有何妨?”
荀彧轻叹:“明公,司空府的军师须为众人表率,言行得体,方能彰显威严。”
郭嘉一指李牧:“文若,显谋是首席军师,我不过次席,树立典范之事,自然该由他来。”
李牧轻摇折扇:“荀尚书,莫非觉得我李牧失礼?”
荀彧退后一步,不欲多言:“是彧多事了。”
一个恣意不羁,一个恪守谋士之诫,皆非荀彧心中军师该有的模样。
他暗自思忖:是时候让公达来许都,整顿司空府军师的风气了。
曹操看向李牧:“显谋,此计你以为如何?”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此乃笑里 之计。”李牧淡然道,“淳于琼明为助阵,实存窃玺之心,用此计倒也妥当。”
郭嘉佯装不悦:“喂,显谋,你既为首席军师,该以身作则啊!解释清楚,什么叫‘倒也妥当’?”
荀彧肃然道:“明公,尚书府事务繁多,有显谋与奉孝在,足矣!”
【本章修改良久,今日仅能三更,望诸君追订支持】
第109章 四大军师,建军师学院(求全订)
会后。
曹操独留李牧:“显谋,文若举荐奉孝时曾言,如今我麾下虽有显谋、奉孝、志才献策,然职责未明,官职未定,上值亦无定时,俸禄却需照发。”
“日后若再有如奉孝之才投效,若无规矩,恐乱司空府职权与俸禄之制。”
“文若建议,当另设一部。”
言至此,曹操略显尴尬。
谋士为何?
不过献策而已,何须固定官职?
上值无定时,难道无事时也要让谋士随侍左右?
但曹操既问,显然已被荀彧说服。
喜欢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