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韩遂的归顺,令关中诸势力对曹操愈发敬畏。李傕、郭汜覆灭后,连最强的马腾、韩遂都俯首称臣,其余势力岂敢造次?各方纷纷前来向刘协进献饯别之礼。
刘协心中畅快难言——这些年在关中,何曾有人真正尊奉他这位汉室天子?如今李傕、郭汜伏诛,张济败逃,段煨归降,马腾、韩遂臣服,关中大小势力尽皆低头。
“车骑将军真乃朕之股肱!”刘协由衷赞叹,“朕欲返洛阳,但长安不可无人镇守。曹爱卿以为何人可担此任?”
曹操早有安排:“臣举荐二人。兖州功曹毛阶通晓政务,可任长安令总理关中;别部司马夏侯渊骁勇善战,可加封武卫中郎将镇守关中。愿留长安的公卿属官,可协助毛阶共治。”
刘协记得毛阶去年便至关中,曾在李傕、郭汜肆虐时传递曹操勤王佳讯,对其颇有好感。夏侯渊潼关斩将的威名亦传至御前。
“有贤臣良将坐镇,朕心甚安!”刘协当即敕封二人,又将不愿随行的官吏留辅毛阶。同时加封救驾的去卑、张扬及奉吕布之命前来的张辽,令其携徐州牧诏书返徐。曹操麾下勤王文武皆获封赏,唯独不见李牧。
非是刘协不愿封赏,实乃记不起李牧其人。这位深居简出的将领极少在御前露面。李牧曾私下请曹操暂不受封,此举正合曹操心意——若天子突发奇想以三公之位拉拢李牧,反倒棘手。
自长安出潼关,沿途再无董承、杨奉、种辑等心怀异志者阻挠,车驾行进迅捷。望着渐复生机的关中大地,銮驾中的刘协不禁慨叹:“若无曹爱卿,朕愧对关中黎民!”
战火纷飞,蝗虫肆虐,关中大地哀鸿遍野。
眼见乱世将息,百姓有望安居,刘协眉宇间不禁舒展几分。
凤驾内,伏后轻抚锦缎披风——那是曹操所赠母仪天下的见证,柔声劝道:车骑将军赤胆忠心,望陛下莫被谗言所惑。
虽未明言,字字皆指已故的董承。如今董氏虽只剩贵妃,伏后仍忧心枕边风动摇了 心。
刘协叹息:国丈不过识人不明,爱妃当知分寸。
伏后闻言便不再多言。
残月轮转三十回,銮驾终至洛阳城。
昔日董卓一把烈火,将千年帝都烧作鬼域。虽有各州粮队往来,人去城空后,唯余断壁残垣对斜阳。
这......刘协望着满目疮痍,连片完整瓦砾都难寻,龙袍下的手指微微发颤,朕竟无处安身?
三公九卿面面相觑。要重建洛阳,至少需时一载。太尉杨彪捻须暗忖:曹孟德分明早知洛阳不堪用,偏要故作姿态,无非是怕担挟持天子的骂名。
如今朝臣不足百人,再无人能掣肘。曹操一边大张旗鼓修葺宫室,一边静待鱼儿上钩。
果然,夜宿銮驾旬日后,刘协终是召来杨彪、赵温:两位爱卿,可否与曹将军商议......迁都之事?
曹操闻讯抚掌而笑,当即呈上三处建都之选。
许县,陈留,鄄城。
曹操特意在地图上标明了各方势力的分布。
刘协看到鄄城和陈留两地,觉得都不如许县安全,立即决定在许都定都。
杨彪和赵温虽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但两人都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此时与曹操作对,无异于自找麻烦。
看着刘协兴奋的模样,再想到曹操深沉的心机,谁敢反对,恐怕就要被迫辞官归乡。
朝堂之上,杨彪和赵温提出迁都建议,众大臣商议后,曹操提议定都许县,刘协最终拍板。
迁都之事就此顺利敲定。
至于许县是曹操的地盘,他是否有挟持天子的意图?
证据何在?
迁都由杨彪和赵温提议,经过众大臣讨论,曹操除了建议定都许县外,全程未多言半句。
最终决定权在刘协手中,连定都许县的利弊分析都是刘协亲口所述!
刘协的演讲稿还是杨彪代笔的!
这次迁都,与曹操何干?
决议达成后,刘协的车驾队伍欢天喜地地向许县进发。
无人反对,办事效率自然高。
短短十余日,刘协便抵达许县,当地原有郡王宫殿,稍加修缮即可使用。
从二月到九月,刘协的东归之旅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圆满落幕。
陈留郡,圉县。
蔡邕的故乡。
关中事务结束后,李牧提前行动,向曹操借调许褚及二百虎贲军,护送蔡邕灵柩返回陈留,并将蔡文姬也接来此地。
见到父亲遗骸,蔡文姬悲恸不已,失声痛哭。
李牧留在蔡邕故里,陪伴蔡文姬守孝。
时光飞逝。
转眼到了十二月。
这期间,天下局势发生巨变。
曹操迎奉天子至许县,将其改名为许昌。
曹操自任司空,调回驻守鄄城的荀彧,任命为侍中,代理尚书令。
文武官员皆有封赏,司徒赵温负责征召天下贤才。
幽州方面,公孙瓒穷途末路,困守易京,筑高楼自保,消极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