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开夜班的出租车司机成了最早一批忠实主顾,他们冲着店员竖大拇指:“这下好了,深更半夜跑车,也能买到杯热咖啡、吃上个热面包了!”
不过,风凉话也来得很快。开业没几天,《东方日报》上就登了一篇评论,标题起得相当吓人:《西洋通宵文化是否腐蚀传统?》。
文章里把“24小时便利”这种营业模式,直接打成了外来的“不夜天”风气,质问道:
这会不会带坏年轻人,让他们深夜还在外流连,败坏了香江人勤俭踏实的优良传统?
郑硕读到这份报纸的时候,他刚熬了一个通宵,核对完前几天的销售数据。
他把报纸轻轻放在桌上,对着旁边有些愤愤不平的下属们摆了摆手,语气平静地说:
“由他们说去。我们东西卖得明码实价,服务做得规规矩矩,怕什么?”
他转过身就吩咐起了迈尔斯:“越是这种时候,咱们越要对客人客气周到,迈尔斯你去和一线的员工说一下,一定要注意好态度,要用实际行动,去堵上那些质疑的嘴。”
话是这么说,但他心里头清楚得很,这种争论一旦起来,一定让“正大便利店”这几个字传得更快、更远了。
有人骂,才说明真的有人关注了!不是有人说过的吗?黑红,那也是红!
思绪回转,看着店里顾客熟练地从冷藏柜拿起三明治,从货架上取下饮料,收银台前排着小队,一切都正如他当初规划的那样顺畅运转,郑硕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侧过头,对身边的迈尔斯说道,语气平静但透着笃定:
“迈尔斯,你看到了吧?单靠一个产品带来的热闹,终究是不牢靠的。咱们必须加快脚步,让正大便利店的招牌插遍香江的每一个角落,密度上去了,渠道的控制力强了,才能把采购、物流、品牌这些优势都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店内井然有序的场景,继续说到:“等到那时,咱们的护城河,才算真的挖成了。”
郑硕很清楚,当便利店成为一种难以替代的生活方式时,其真正的价值才会完全体现。
时间飞逝,很快天就暗了下来,郑硕没有离开,而是点着一支烟就悄悄站在自家旗舰店对面的街角暗影里,默默地看了好久。
夜里很静,街上没什么人了,只有店里透出的灯光,把门口那一小片人行道照得暖融融的。
他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儿,穿着花衬衫,像是刚打完牌,急匆匆跑进去,没两分钟就攥着一包“良友”香烟跑出来,利索地拆开点上一支,深吸一口,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里。
过了一会儿,一对明显是刚看完午夜场电影的小情侣,还沉浸在剧情里,手牵着手晃进店里,在亮着灯的冷藏柜前头挨着头,挑了半天,最后拿了两瓶“百事可乐”,笑着结了账走出来。
最让郑硕多看几眼的,是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男人,拎着个旧公文包,一脸藏不住的疲惫。
他进去后没急着走,而是在靠窗的高脚凳上坐了下来,慢慢吃着一碗从店里买的热气腾腾的车仔面,眼睛望着窗外出神,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店里当值的店员精神头还不错,有条不紊地补着货,偶尔有顾客进来,都能听到一声清晰的“欢迎光临”。
郑硕把手里的烟掐灭,夜风吹过来,有点凉。
他看着那扇亮堂堂的玻璃门,看着里面那些深夜里的身影,心里头之前因为各种麻烦事儿绷着的那根弦,好像忽然就松了一些。
之前所有的奔波劳累,跟人磨破嘴皮子的谈判,还有大把大把砸下去的钱,那些让他睡不着觉的焦虑,在这一刻,好像突然就找到了落脚的地方。
他扯了扯嘴角,算是笑了一下,心里对自己说:“嗯,这星星点点的火苗,总算是勉强点着了。”
但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比谁都清楚,这点光亮还微弱得很,能不能真成了气候,烧成一片燎原之势,后面要闯的关、要爬的坡,还长着呢。
他裹了裹外套,转身没入黑暗,朝家的方向走去。
喜欢重生1973:AI重构香江商业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重生1973:AI重构香江商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