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浪汉的诡异靠近与颈环监视符的初疑
2073年深秋的夜,风裹着废弃研究所附近的铁锈味刮过巷口,我刚结束夜班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正低头整理着口袋里的身份磁卡,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突然,一道佝偻的身影从巷角的阴影里钻了出来,直愣愣地挡在我面前——是那个总在研究所附近徘徊的流浪汉。
他的头发像一团打结的枯草,沾着不知名的灰黑色碎屑,身上那件破洞的旧时代防护服早已失去了防风功能,露出的手腕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疤痕。没等我开口询问,他就猛地向前迈了一步,距离近得让我能清晰闻到他呼吸里混杂的腐朽气味——那不是普通流浪汉的酸臭味,更像是潮湿土壤里埋了许久的木头腐烂后,又混着金属锈蚀的怪异味道。
“看看颈环监视符下的凝血蛋白排列模式…”他的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在摩擦钢管,每一个字都透着说不出的 urgency。我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右手本能地摸向脖子上的银色颈环。这东西是研究所去年强制给所有员工佩戴的设备,说是为了“实时监控身体状况,预防生物实验污染”,颈环内侧植入了微型的监视符芯片,能通过皮肤感知心率、血压,甚至能检测血液里的基础指标,可我入职一年多,从来没听说过它还能监测“凝血蛋白排列模式”,更别提什么异常了。
我低头看了眼颈环的显示屏,淡蓝色的微光下,只有心率“72次/分”和血压“125/80mmHg”的数字在平稳跳动,没有任何异常提示。“你在说什么?凝血蛋白排列模式怎么了?”我皱着眉问,心里已经开始警惕——研究所附近常有别有用心的人打探消息,这个流浪汉该不会是其他公司派来的探子?可他那副落魄的样子,又实在不像受过专业训练的情报人员。
2. 幽蓝街灯下的碳化古蟋蟀与碳纤维网纱
没等流浪汉回答,头顶的街灯突然开始闪烁。原本暖黄色的灯光一点点变暗,最后竟变成了诡异的幽蓝色,像是把深海里的光搬到了地面上。我抬头盯着跳动的街灯,正疑惑是不是电路故障,脚边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沙沙”声。
我低头一看,浑身的汗毛瞬间竖了起来——数百只指甲盖大小的虫子正从街灯底座的缝隙里爬出来,它们的身体是深黑色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亮晶晶的网纱,在幽蓝光下泛着淡淡的银灰色光泽。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些虫子竟然是蟋蟀,可它们的身体已经完全碳化了,外壳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像是被烈火焚烧过,却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爬行姿态,每一步都透着说不出的诡异。
更奇怪的是裹在它们身上的网纱,触感看起来像是某种纤维,可我用指尖轻轻碰了一下(尽管心里发毛),却感觉到了金属的冰凉——是碳纤维!这种常用于航天设备的高强度材料,怎么会被织成网纱裹在蟋蟀身上?而且这些蟋蟀…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参与的一个考古合作项目——古蟋蟀通常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地层里,是考古学家判断遗址年代的重要生物指标,它们的化石在博物馆里很常见,可活生生(或者说“碳化后仍能爬行”)的古蟋蟀,我还是第一次见。
“它们不是从地里爬出来的。”流浪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他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些爬行的古蟋蟀,瞳孔里映着幽蓝色的光,“是从‘缝’里出来的,就像…就像有人把战国的土,直接倒在了这里。”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些古蟋蟀正成群结队地朝着巷口的方向爬,它们的爬行速度很均匀,既不慌乱也不分散,像是在遵循某种看不见的指令。
我蹲下身,拿出手机打开夜视模式,想拍一张照片发给研究所的生物组同事。镜头里,古蟋蟀身上的碳纤维网纱看得更清晰了——网纱的纹路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菱形格,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精确到毫米,看起来像是人为编织后特意裹上去的,更像是一层量身定做的盔甲,保护着里面早已碳化的身体。
3. 量子粘液纹路与钢管上的霉菌秘影
就在我专注拍照的时候,手机屏幕突然闪烁了一下,原本清晰的画面变得模糊,屏幕边缘出现了一圈淡紫色的光晕。我以为是手机没电了,低头一看,却发现光晕不是来自屏幕,而是来自地面——那些古蟋蟀爬行过的地方,竟然留下了淡淡的紫色痕迹,像是某种液体干涸后形成的纹路。
“那是量子粘液。”流浪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我身边,蹲下身用手指轻轻划了一下地面的紫色纹路。指尖接触的瞬间,纹路竟然发出了微弱的荧光,“研究所去年泄露的实验品,原本是用来稳定时空锚点的,后来失控了,就变成了这玩意儿——平时看不见,只有在幽蓝光或者量子辐射下才会显形。”
我心里一惊——去年研究所确实发生过一次实验泄漏事故,但对外只说是“无害的化学试剂”,没想到竟然是“稳定时空锚点”的量子粘液。我再看向那些古蟋蟀,发现它们果然是沿着紫色的量子粘液纹路在移动,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纹路上,像是沿着预设好的轨道前进。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流浪汉知道的事情,可能比研究所的普通员工还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