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先秦度牒要出事!” 裴安闻讯赶来,看到典籍上的倒错刻符,又抬头望了望西门外的华表 —— 只见华表顶端的铜朱雀已经发黑,赤珠失去了光泽,表身的鎏金开始剥落,突然 “轰隆” 一声巨响,华表从中间断裂,碎石飞溅,西门的青石门框被震塌了半边。裴安心中一沉,立刻让人举着火炬,赶往东壁星龛。东壁星龛位于钦天监后院,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圆形建筑,里面保存着五万卷金匮石室中的先秦度牒,这些度牒记录了从上古伏羲到战国末年的星象数据,是历代钦天监的 “镇监之宝”。可当火炬靠近星龛时,裴安刚点燃第一卷度牒(按照规矩,星象错乱时需焚毁旧牒以 “清秽”),星龛下方的地面突然剧烈震动,一道裂缝从地底蔓延开来,触发了埋在地基下的商朝龟藏符箂咒 —— 那是商朝太戊时期为保护星象秘藏设下的咒术,用三百只千年龟甲刻符埋于地下,一旦有大规模星象错乱,咒术便会激活。只见八百条通体漆黑的玄蛇从裂缝中钻出,它们的鳞片泛着幽光,体长足有丈余,蛇口吐着分叉的信子,一出来就扑向星龛周围的候星火绳 —— 候星火绳是用大麻纤维制成,每隔一寸打一个绳结,用来记录星辰出没的时间,绳结被咬断的瞬间,所有星火绳都失去了张力,垂落在地,意味着钦天监所有的星象时间记录,都成了无用之物。
骊池畔的铜晷链塔,是十年前为观测 “周伯彗” 专门建造的。塔高十二层,每层都悬挂着三十六条铜链,链端系着铜制的小晷,整体呈圆锥形,远看像一根插在骊池边的青铜巨针。往日里,铜链随风摆动,小晷的影子在塔身的刻度上移动,吏员们通过影子的位置判断彗星的轨迹。可今日辰时,铜晷链塔突然射出一道红光,那红光从塔尖涌出,直冲天幕,将周围的云层都染成了暗红色。首任星宫巡御使辛梧,此刻正跪拜在北落师门(星官名,象征边关军事)前,手中握着一根犀角篆香 —— 这香是用西域犀角混合艾草、朱砂制成,点燃后能 “通星灵”。他刚将香点燃,便见塔身上的铜链开始疯狂摆动,三十六条铜链相互缠绕,竟交织成一张大周天轨迹网,网面上浮现出井、鬼、觜、参四兽天区的图案。可那图案早已歪斜龟裂,井宿的 “水井” 图案变成了倒梯形,鬼宿的 “鬼星团” 图案散成了点状,觜宿的 “觜距” 图案断了一截,参宿的 “三星” 图案竟倒转了方向。
辛梧猛地站起身,犀角篆香掉在地上,火星溅到他的衣袍上也浑然不觉。他抬头望着扭曲的天区图,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冬至点已与燕国使臣进贡的《齐谐天书》暗合 —— 诸卿还在墨守分野说的浑仪测法吗?”《齐谐天书》是燕国使臣上月送来的,据说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星象异动,书中提到 “冬至点西移,天区错位”,当时钦天监的太史们都认为是无稽之谈,可如今铜链网上的图案,竟与书中的描述分毫不差。周围的吏员们都惊呆了,有的捧着测星仪僵在原地,有的蹲在地上捡拾掉落的记录册,骊池的水因塔的震动泛起涟漪,倒映出歪斜的天区图,仿佛连池水都在跟着星象错乱。辛梧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等了 —— 星象紊乱若持续下去,不仅历法会失效,还可能引发洪涝、地震等灾害,他必须立刻向陛下禀报,请求启动 “浑天重铸” 工程。
2. 龟圭镇基:冰封灵台与血祭玄鹿开启的重建工程
亥时五更的钟声刚过,长安城突然发生地震。那震动并非从地底深处传来,而是像有人在地面上敲击一面巨大的青铜鼓,先是轻微的颤动,随后越来越剧烈,房屋的木梁发出 “嘎吱” 的声响,瓦片不断从屋顶掉落,街上的行人尖叫着躲避,钦天监的院墙塌了半边,璇玑宫的二十八星区穹顶裂开了一道缝隙,夜明珠从缝隙中滚落,摔在地上碎成了粉末。东极天边,突然亮起八道紫血彗痕,那彗痕不是寻常的白色或蓝色,而是像凝固的血液般暗红,彗尾拖得很长,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紫色。辛梧此刻正在钦天殿内整理《齐谐天书》的注疏,地震发生时,他死死抓住殿内的铜柱,才没有摔倒。他透过窗户看到紫血彗痕,心中涌起一股寒意 —— 这是《天官杂陈策》中记载的 “大凶之兆”,名为 “血彗贯天”,预示着 “天道失序,社稷动荡”。
没过多久,十三郡三百县的奏报便陆续送到钦天监。每份奏报上都写着同一个现象:漏刻测时表的晷影倾斜了三格。漏刻是用铜壶盛水,通过水的滴漏判断时间,晷影是漏刻上的指针影子,寻常情况下,影子会沿刻度均匀移动,倾斜三格意味着时间测量出现了严重偏差。辛梧拿着奏报,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快步走向钦天殿顶 —— 那里供奉着镇殿法宝 “镇星八棱砣”,据传是女娲补天用的天石淬炼而成,八棱分别对应八大行星(当时称 “八星”),砣身刻有补天的图案,能 “镇星象,定天序”。可当他爬上殿顶时,却看到了令他绝望的一幕:镇星八棱砣竟被逆行运转的二日夜轮撕碎了六棱金箔。二日夜轮是钦天殿顶的两个铜制轮子,分别代表日、月的运行轨迹,寻常情况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此刻却逆时针逆行,轮齿摩擦着八棱砣的金箔,将六棱金箔撕成了碎片,金箔落在殿顶的瓦上,发出 “哗哗” 的声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