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提出的“三维微观立交桥”构想,如同打开泄洪闸的指令,让整个联合攻关团队压抑已久的热情,瞬间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理论走不通,就用工程来绕开。这种简单而粗暴的解决方式,充满了属于工程师的独特浪漫。
然而,当兴奋的潮水退去,一个新的、同样巨大的挑战,摆在了软件与算法组的面前。
“新地平线”总部,软件与算法组的办公区内,气氛凝重。徐涛和来自超算中心的软件总架构师吴越,以及他们手下最顶尖的十几名程序员,正围着一块巨大的电子白板,进行着一场激烈程度不亚于“铸心计划”任何一场硬仗的头脑风暴。
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复杂的算法模型和数据结构——“八叉树空间分割”、“A*寻路算法”、“实时碰撞检测”、“多线程并行计算”……
吴越老师是一位在超算领域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资深专家,他指着白板上如同蛛网般复杂的逻辑图,眉头紧锁:“林总指挥的构想是天才的,但在软件层面,要实现它,难度超乎想象。”
他对徐涛说道:“我们常规的3D打印路径规划,处理的是宏观物体,精度在微米级就已经足够。但现在,我们要在一个只有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规划数以亿计的、纳米级的打印路径,还要进行三维分层和垂直连接。更可怕的是,为了避免干涉和应力集中,每一条线路的路径,都不是独立的,它都受到周围成千上万条线路的影响。”
“这是一个典型的‘旅行商问题’(TSP)的超级升级版。”徐涛接口道,他的表情也前所未有的严肃,“我们需要开发的,是一套全新的、能够进行实时动态规划、并能自我修正的‘三维微纳打印生成算法’。这套算法,不仅要告诉‘创世’‘是什么’,还要告诉它‘怎么走’,‘先走哪’,‘后走哪’,‘拐弯的时候能量要多大’……”
“要编写这样一套算法,并对其进行完整的测试和优化,”徐涛看着屏幕上他刚刚完成的初步评估报告,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无力的结论,“保守估计,我们需要‘神威之心’以目前的全部算力,不间断地运行至少三个月。”
三个月。
这个时间,对瞬息万变的科技竞赛而言,实在太过漫长。
更致命的是,他们现在根本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整个“铸心计划”的硬件改造部分,就停滞在这里,等待着第一批三维布线的超导芯片下线。没有新的芯片,硬件升级就无法进行;硬件不升级,“神威之心”的算力就无法得到提升,开发算法的时间就无法被缩短。
“我们陷入了一个逻辑死循环。”
在第二天的项目碰头会上,徐涛向林浩、孟院士等人,汇报了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我们需要用未来的、升级完成的超级计算机,来开发一项用以制造这台计算机核心部件的技术。”他摊了摊手,语气里充满了无奈,“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除非有神仙帮忙,否则这个结,解不开。”
会议室里,刚刚因为林浩的“三维”破局而活跃起来的气氛,再次陷入了沉寂。
孟院士和王总师也紧锁眉头。他们是硬件领域的专家,对于这种纯粹的、因算力不足而导致的软件开发困境,也一筹莫展。
就在问题再次陷入僵局时,一直通过视频连线,在一旁静静旁听的陈默,突然开口了。
“徐涛。”
“在,老师。”
“我问你一个问题。”陈默的声音很平静,“人类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时候,是怎么造出第一台计算机的?”
这个问题,让徐涛愣住了。
“是……是用手,用计算尺,用穿孔卡带,一点一点算出来,再画出图纸,手工搭建起来的。”他下意识地回答道。
“没错。”陈默点了点头,“那第一台简陋的计算机诞生后,人们是用它去玩游戏了,还是立刻用它,去设计一台更强大的计算机?”
“当然是去设计更强大的计算机。”徐涛立刻明白了陈默的意思,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陈默看着会议室里陷入沉思的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你们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全局最优解’的思维定式。你们总想着一步到位,直接开发出一套最完美的、最强大的‘2.0版本’算法,然后用它去制造最完美的芯片。”
“但科学和工程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既然无法一步到位,那我们为什么不试试‘迭代优化’?”
陈默的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是啊,他们拥有了“创世”这样强大的工具,拥有了“神威之心”这样的大脑,反而忘记了科学研究最朴素、最本质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循环迭代,逐步逼近最终的答案。
徐涛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几乎是在陈默话音落下的瞬间,就构思出了一个全新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