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短暂假期,如同一阵清风,拂去了联合团队连日攻关的疲惫。
第四天一早,当林浩巡视完生产,重新踏入“新地平线”总部的办公室时,迎接他的不再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而是一场由雪片般的捷报和紧急申请单汇成的“信息风暴”。
苏晓月抱着一台平板电脑,早已等候在他的办公室里。作为整个公司的“大管家”,她负责汇总所有项目的最新进展。看到林浩进来,她脸上带着一种既兴奋又无奈的复杂表情。
“欢迎回来,林总指挥,”她将平板递了过去,语气里带着一丝调侃,“看看吧,这是我们休假三天,我们国家在各个战线上取得的‘一小部分’成就。”
林浩接过平板,映入眼帘的第一条,就是来自国家主管海洋船舶领域的魏总工,亲自签发的红头文件。
【关于“华夏一号”合金在CGT-5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中的应用测试总结报告】
文件内容详尽地记录了过去半个月,海军方面对首批交付的五十台涡轮盘进行的各项极限测试。结论部分,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该材料在抗蠕变、抗疲劳、抗海洋环境腐-蚀方面,性能远超设计指标。经专家组一致评定,‘华夏一号’合金的全面应用,将使我国舰船动力系统的总寿命提升至少200%,大修间隔时间延长300%。这是足以改变未来海战格局的颠覆性突破。”
文件的最后,附上的是海军装备部正式下达的、首批五百台舰用燃气轮机涡轮盘的采购订单,并明确要求,必须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交付。
还没等林浩从这份巨额订单的震撼中回过神来,苏晓月已经划到了下一份文件。
“这是空军陆总工那边发来的。”
【关于‘拓扑优化轻量化涡轮盘’在高超音速组合动力发动机台架测试中的表现报告】
报告指出,由秦峰设计的、采用仿生学结构的新型涡轮盘,不仅成功减重18%,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还在高速旋转时,起到了类似“离心风扇”的散热作用,将涡轮盘的极限工作温度提升了近一百摄氏度。正是这关键的一百度,让高超音速发动机的极限运行时间,从原来的三分钟,一举提升到了十分钟以上!
“陆总工在电话里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突破。”苏晓月补充道,“他要求,我们后续生产的所有航空涡轮盘,必须全部更换为秦峰的新设计。空军那边现有的发动机,也要分批次进行换装。”
这意味着,原本已经排满的生产计划,需要全部推倒重来,进行工艺切换。
紧接着,还是魏总工负责的深海技术实验室的报告。
【关于“鹦鹉螺”仿生学螺旋桨样品在万米深潜压力环境下的测试报告】
秦峰设计的另一款杰作,那只形似“鹦鹉螺”的螺旋桨样品,在模拟一万一千米深海压力的测试舱中,表现完美,不仅没有产生丝毫形变,其独特的流体动力学设计,还将推进效率提升了30%,同时大幅降低了噪音。
“魏总工在报告里说,秦峰的设计,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苏晓月说道,“他们不仅下了螺旋桨的订单,还提出了一个更紧急的请求——希望我们能立刻供应‘华夏一号’合金的原材料,他们想用这种材料,来整体制造新一代‘奋斗者二号’的载人舱。因为只有这种材料,才能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潜航员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和更多的科学仪器搭载位。”
如果说前面几份报告还在林浩的预料之中,那么最后一份来自航天集团杨总工的紧急文件,则让他真正感到了事态的紧迫。
【关于‘华夏一号’合金在‘九州一号’重型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中的应用测试报告】
报告的内容,让林浩都感到心头一震。
航天集团将之前提供的少量自修复合金样品,秘密地应用于新型重型运载火箭“九州一号”的发动机核心部件——涡轮泵的制造中。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工作环境比航空发动机和舰船燃气轮机都要极端。它的一侧,是零下一百八十三摄氏度的超低温液氧,另一侧,又是上千度的高温高压燃气。巨大的温差和氢燃料带来的“氢脆”效应,一直是困扰世界航天领域的顶级难题。
而测试结果显示,“华夏一号”的非晶结构,从根本上杜绝了氢原子在晶格中扩散的通道,完美解决了“氢脆”问题。同时,其“动态自修复”特性,也抵消了巨大温差带来的内部微裂纹损伤。
报告的结论振奋人心:“‘华夏一号’合金的应用,将使我国重型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重复使用次数,提升一个量级。”
文件的最后,是杨总工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名义,正式发来的申请——希望“新地平线”能为后续量产型的“九州一号”火箭,提供全部的核心泵体和高压燃料管道。
海、空、深、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