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计划”——石墨烯悬浮桥接方案一经确立,整个联合攻关团队就如同一部被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孟元年士的能量是巨大的。他的一通电话,让整个国家的科研资源都开始向江北这座小小的“创世”实验室倾斜。
仅仅二十四小时后,中科院纳米所的刘明院士,亲自带着他实验室最新研制出的、一片晶圆尺寸的、接近完美的单晶石墨烯薄膜,乘专机抵达了江北。这种级别的样品,以往都是作为战略级材料被严格管制的,但在此刻,却被毫不犹豫地送到了林浩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三天,是一场与微观世界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一战场,在“新地平线”的超净光刻车间。
王总师和他带领的超算中心芯片团队,拿出了看家本领。他们利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在那块作为试验品的SW3231处理器废片上,精准地制造出了数以亿计的、高度仅为50纳米的二氧化硅支撑柱。每一个支撑柱的位置,都与下方钨金属引脚的中心点完美对齐,误差不超过一纳米。这种精度,已经达到了他们现有工艺的极限。
第二战场,在“创世”实验室的材料转移区。
林浩和刘明院士的团队联手,进行最关键的石墨烯薄膜转移操作。这是一个比穿针引线还要精细亿万倍的工作。在一间恒温恒湿、空气洁净度达到最高等级的超净间里,那片薄如蝉翼的石墨烯,被小心翼翼地从生长基板上剥离,然后以一种近乎“漂浮”的方式,缓缓地、精准地覆盖在了布满支撑柱的芯片表面。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观察,巨大的石墨烯薄膜像一张完美的“天幕”,平整地铺设在亿万“桥墩”之上,形成了数不清的、独立的悬浮空间。
第三战场,在“神威之心”的总控室。
高翔、李振国、徐涛、吴越,两支团队的理论与软件专家们,已经完成了对新方案的全流程仿真。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电、热、力、量子效应在内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对即将进行的打印过程进行了上万次模拟。最终,一份包含了上百万个步骤的、精确到皮秒级的打印指令代码,被加载进了“创世”的主控系统。
一切准备就绪。
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
攻关小组的所有核心成员,再次聚集在了“创世”机器的主控室里。这一次,气氛不再是之前的凝重和压抑,而是一种大战前的肃穆和期待。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样品已就位。”
“真空系统正常,内部压力低于10的负9次方帕。”
“低温循环系统预冷却开始。”
“‘创世’光学系统与基板完成自动校准。”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沉稳地执行着每一步指令。他身旁,孟元年士和王总师并肩而立,两位老专家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主屏幕上那块即将被赋予新生的芯片影像上。
“加载最终打印程序。”林浩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启动。”
主控室里,除了设备运行的低沉蜂鸣声,再无其他声响。
屏幕的微观影像中,那束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激光束,再次亮起。
这一次,它的目标不再是坚硬的硅基板,而是那层悬浮的、完美的石墨烯“天幕”。
打印过程开始了。
激光束精准地定位在第一个钨引脚上方的石墨烯位置,能量瞬间释放。被能量场约束的“冰河一号”粉末蒸汽,在激光的作用下,瞬间凝华,形成了一个微小的超导连接点。这个连接点,穿透了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石墨烯,与下方的二氧化硅支撑柱顶端的钨金属引脚,形成了完美的电学连接。
紧接着,激光束开始沿着预定的路径高速移动,在石墨烯这张“画布”上,拉出了一条宽度仅有20纳米的、平滑流畅的超导线路。
一万两千八百条线路,数万个连接点,整个打印过程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在这三个小时里,没有人离开,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像雕塑一样,静静地见证着这件微观世界艺术品的诞生。
当屏幕上显示出“打印完成”的字样时,主控室里响起了一阵如释重负的吐气声。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接下来,是最终的、决定成败的性能测试。
封装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枚“超导混合集成芯片”,被机械臂小心翼翼地从打印仓中取出,通过专用的无尘通道,送入了与之相连的极低温综合性能测试舱。
这一次,孟院士亲自坐到了总控台前。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摘下了眼镜,用绒布仔细地擦拭干净,然后重新戴上。他即将亲手验证的,可能是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测试。
“启动测试程序。”孟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测试舱内的温度,开始以每分钟十度的速度,迅速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