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席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封装与集成”攻关小组的第一次碰头会,就在“创世”实验室旁边的无尘会议室里召开了。
这间小小的会议室,堪称共和国在计算机与材料科学领域,含金量最高的“作战室”。林浩、孟院士、王总师,三位横跨了老中青三代、代表着不同技术路线的顶尖工程师,第一次坐到了一张工作台前。与他们一同的,还有高翔、徐涛,以及来自超算中心两位最核心的芯片物理设计师。
气氛没有了上午的宏大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专注和务实。
“林总指挥,”王总师率先开口,他已经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直接将一块用静电袋密封的黑色芯片放在了桌子中央,“这是‘神威之心’的核心处理器——SW3231的物理样品。它的具体参数是国家绝密,但用于我们攻关的部分,我已经带来了完整的结构设计图纸。”
他将一台加密笔记本连接到投影仪上,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张复杂到极致的芯片内部布线图。数以百计的逻辑单元和缓存模块,通过层层叠叠的铜互连线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密的电子迷宫。
“我们的首要目标,”王总师用激光笔指向了图中负责数据交换的核心总线区域,“就是将这里的、总计一万两千八百条铜质高频数据总线,全部替换为‘冰河一号’超导线路。”
“线宽要求是20纳米,线间距30纳米,总长度累计超过1.2米,全部集成在这块不到两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并且,”他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超导线路的两个端点,必须与下方硅晶体管的钨金属引脚,实现低于1欧姆的‘欧姆接触’。任何一点接触不良,都会导致整个芯片通讯失败。”
这串数字,让高翔和徐涛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宏观上的一根线缆,和微观上的上万条、纳米级的精密线路,是完全不同的工程概念。
孟院士看着林浩,补充道:“小林,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道考题。图纸和样品都在这里,你们的‘创世’,能在这上面‘绣花’吗?”
林浩的目光始终锁定在那张复杂的布线图上,他的大脑如同最精密的计算机,飞速地将这张二维的图纸,在脑海中重构成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
“能。”他只回答了一个字,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他转向徐涛:“徐涛,把芯片的GDSII版图文件导入‘创世’的主控系统,建立一个1比1的虚拟基板模型。”
“没问题。”
他又看向高翔:“高师兄,根据王总师提供的钨引脚物理参数,立刻计算出‘冰河一号’与钨金属在零下十度环境下的最佳键合能参数,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同时激活两种材料表面原子的最优激光脉冲能量。”
“交给我。”
最后,他看向了孟院士和王总师:“孟院士,王总师,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需要知道在芯片降温过程中,每一个区域具体的应力分布数据。‘创世’打印的路径,需要根据这个应力分布进行反向优化,在应力集中的区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线路的截面积,或者改变打印的角度,用微观结构来抵消宏观应力。”
孟院士和王总师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讶。
林浩的思路,已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制造”。他是在将“设计”与“制造”进行实时的、动态的融合。根据芯片本身的物理特性,来反向定制独一无二的制造工艺。这种想法,在传统的芯片制造业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没问题!”王总师立刻回答道,“我们有最完整的有限元分析数据,马上提供给你。”
任务分配完毕,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庞大的数据流开始在几个小组之间高速传递、碰撞、融合。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创世”实验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
林浩几乎就住在了实验室里。他和孟院士、王总师一起,对那块小小的芯片进行了上百次不同角度的扫描和分析。高翔和李振国教授的理论组,不眠不休地计算出了上千种可能的激光参数组合。徐涛和吴越老师的软件组,则将这些参数转化为“创世”能够理解的打印指令代码,并进行了上万次的虚拟打印测试。
两天后,一份堪称完美的、融合了两大团队智慧结晶的打印方案,终于新鲜出炉。
攻关小组的所有成员,再次聚集在“创世”机器的主控室里。气氛庄重而肃穆,像是在等待一次火箭的发射。
“第一次试印,我们先不用正式的CPU样品,用一块参数完全相同的‘废片’进行测试。”林浩站在主控台前,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一块表面已经经过特殊处理的测试用硅片,被机械臂精准地送入了“创世”的真空打印仓内。
“真空系统正常。”
“温控系统正常。”
“‘冰河一号’粉末蒸汽源稳定。”
“光学聚焦系统校准完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