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在硅片上“绣花”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19|字数:6320字

林浩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启动按钮。

“打印程序,启动。”

主控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由扫描探针实时传回的微观影像。

影像中,一束细微到不可见的激光束,如同神明手中的刻刀,开始在硅片表面之上,进行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创作。它没有接触硅片,而是精准地作用于由能量场约束着的、悬浮在基板上方的粉末蒸汽云中。

激光所到之处,灰色的粉末蒸汽瞬间凝华,变成了一条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极其纤细的线条,精准地“生长”在预定的位置上。激光束的移动快如闪电,一秒钟之内,就有数百条纳米级的超导线路被凭空创造出来。

这个过程,安静,优雅,充满了颠覆性的美感。

孟院士和王总师看得目不转睛,他们一生都在与光刻机打交道,早已习惯了那种复杂、繁琐、充满化学试剂味道的制造过程。而眼前这一幕,干净得像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将微观制造的暴力美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个小时后,屏幕上显示出“打印完成”的字样。

真空仓内开始回充氮气,机械臂将那块完成了“绣花”的硅片,稳稳地取出,送入了旁边的在线检测舱。

检测舱内,高精度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开始工作。

很快,第一张微观照片,出现在了主屏幕上。

照片上,数万条“冰河一号”超导线路排列整齐,宛如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每一条线路的边缘都极其平滑,宽度和间距与设计图纸上的参数相比,误差低于千分之一。

“形貌完美!”王总师忍不住赞叹道。

但是,当显微镜的倍率进一步放大,聚焦到超导线路与下方钨金属引脚的连接处时,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在那个连接的界面上,出现了一层厚度约有两三个纳米的、呈现出模糊灰影的物质。

“这是……”孟院士皱起了眉头。

“是界面反应层。”高翔的声音有些干涩,“我们的激光能量,在激活‘冰河一号’和钨原子的同时,也让它们之间发生了预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非晶的、成分复杂的硅酸盐或钨酸盐化合物。”

徐涛立刻调出了该区域的电性能测试数据,结果印证了高翔的判断。

“接触电阻……无穷大。”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失望,“这层物质,是绝缘的。”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第一次尝试,以一种“完美的失败”告终。

打印出的线路形貌无可挑剔,但最关键的“连接”,却被一层意想不到的隔离层彻底阻断。

这个结果,对所有人的打击都是巨大的。这意味着,他们引以为傲的“创成式”制造,在面对不同材料的界面结合这个最基础的物理化学问题时,同样遇到了无法绕开的障碍。

“怎么会这样……”王总师喃喃自语,“我们的理论计算里,没有考虑到这种强界面反应。”

“这不是理论的错。”高翔解释道,“这是典型的‘多体问题’,当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在高温高能环境下被强行结合时,其产生的复杂相变,已经超出了我们现有模型的计算能力。我们能算出生死,但算不出这中间的‘爱恨情仇’。”

孟院士的表情变得无比凝重。他知道,这个问题,比之前任何一个都要棘手。它不是工程设计问题,也不是软件算法问题,而是一个直指材料科学最底层的物理化学原理的难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铸心计划”,将宣告失败。

会议室里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林浩,缓缓地站了起来。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没有画任何复杂的公式,只是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是两条平行的线,代表着芯片和超导线路。而在它们之间,他画了一座桥。

“各位,”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所有人因为挫败而显得有些黯淡的脸,“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

“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让‘冰河一号’和硅基芯片‘完美地接触’在一起。”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接触呢?”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57章 在硅片上“绣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57章 在硅片上“绣花”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