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院士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林浩。这才是他心中最大的疑虑,也是他今天要看到的、林浩的最终答案。
面对这个足以让任何项目停滞的根本性障碍,林浩的表情却依旧平静,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徐涛说:“徐涛,调出‘创世’的B-3号工作模式参数,和上周我们做的那份微纳尺度打印的测试报告。”
“好嘞!”
徐涛迅速操作,屏幕上的画面一分为二。左边,是“创世”机器内部光学系统和能量场约束系统的一系列精密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参数。右边,则是一系列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
图片上,是在一块蓝宝石基板上,用“冰河一号”材料打印出的、各种形状的微观结构——有细如发丝的线条,有结构规整的螺旋,甚至还有一张用超导材料打印出的、微缩版的江北大学校徽,校徽上最细的一笔,线宽只有不到十个纳米。
看到这些图片,孟院士和王总师的瞳孔猛地一缩。
“这是……”王总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这是我们对‘创世’机器进行二次开发后,解锁的全新能力。”林浩走到屏幕前,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我们将其命名为‘场约束原子级增材制造’。”
“传统的芯片制造,是‘加法’和‘减法’的艺术。通过光刻、沉积、刻蚀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在硅片上‘雕刻’出电路。这个过程,工序繁多,且受到光刻机波长的物理极限限制。”
“而‘创世’,走的是第三条路,一条‘创成式’的道路。”
林浩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它不需要掩膜,不需要光刻胶,也不需要刻蚀。我们利用高翔师兄构建的‘声子透镜’理论,可以将激光束的能量,聚焦到一个接近单个原子尺寸的焦点上。再通过徐涛编写的‘动态能量场’算法,对金属粉末蒸汽进行约束和引导,让原子在我们想要的位置,逐层、逐个地‘生长’出来。”
“简单来说,”林浩做了一个总结,“我们不是在‘雕刻’电路,我们是在基板上,直接‘打印’出我们想要的任何三维、复杂的微纳电路。”
寂静。
整个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孟院士和他的团队,所有人都被林浩描述的这幅技术图景彻底震撼了。
他们穷尽一生所熟悉的、建立在光刻技术之上的整个半导体工业体系,在这番话的面前,显得如此的“古典”。
这不是改良也不是进步,而是一种来自颠覆性的创造方式。
良久,孟院士才缓缓地吐出一口气,他看着林浩,眼神复杂,有震惊,有欣赏,更多的则是一种看到后浪奔涌而来的由衷喜悦。
他站起身,走到林浩身边,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一个‘创成式’制造!”孟院士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洪亮,“我总算明白,首长为什么会对你们有如此高的评价了!”
他转过身,面向自己团队的所有成员,语气斩钉截铁。
“我决定,将‘封装与集成’攻关小组,列为整个‘铸心计划’的最高优先级!”
“由林浩总指挥,亲自担任组长。我,还有老王,”他看了一眼身旁的王总师,“我们两个老家伙,给林浩总指挥当组员,全力协助攻关!”
“从今天起,超算中心所有关于微纳制造的资源、数据和人才,全部向这个小组倾斜。我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林总指挥刚才说的这个‘神话’,变成现实!”
孟院士的话,掷地有声,彻底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激情。
一支由共和国三代顶尖工程师组成的、前所未有的“联合舰队”,在这一刻,正式宣告诞生。他们的目标,是人类微观制造史上,那片从未有人抵达过的、全新的星辰大海。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