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九点半。
一架来自京州的专机平稳地降落在江北国际机场。舱门打开,一位精神矍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者,在几位助手的陪同下走下舷梯。他便是孟院士,国家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神威之心”的总设计师。
孟院士今年已经七十有六,但目光依旧锐利,腰板挺得笔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超算事业,从“银河”到“神威”,每一台国之重器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对他而言,“神威之心”就像是自己最得意的孩子。
现在,有人要对这个“孩子”进行一次“心脏移植手术”。
在飞来的路上,他已经看完了陈默连夜发来的、那份堪称惊世骇俗的“铸心计划”技术草案。以他的学识和经验,立刻就明白了这份计划的颠覆性。理论上,如果真能实现,其带来的性能飞跃将是划时代的。
但他心中同样充满了疑虑。超导材料,他并不陌生,但将其应用于结构如此复杂的超级计算机核心,需要克服的工程难题,在他看来几乎是无法逾越的。尤其是那两个核心挑战——大规模低温系统的稳定性和超导-半导体异质集成,每一个都足以让任何一个项目团队望而却步。
所以,他这次来,是带着“考官”的心态来的。他要亲眼看看,这支被首长和陈默同时推崇备至的年轻团队,究竟是夸夸其谈的天才,还是能创造奇迹的实干家。
“新地平线”总部门口,林浩、苏晓月、高翔和徐涛早已等候在此。陈默因为需要坐镇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特意嘱咐林浩全权负责接待。
“孟院士,一路辛苦。”林浩主动上前,不卑不亢地伸出手。
孟院士的目光在林浩身上停留了几秒,微微颔首,与他握了握手。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的还要沉稳,眼神里的自信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源于对自身技术的绝对把握。
“林博士,久闻大名。”孟院士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你们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我都拜读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不过,今天我们不谈物理,谈工程。”
“正合我意。”林浩微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孟院士,我们的‘作战指挥室’已经准备好了。”
没有多余的寒暄,孟院士一行人被直接领进了那间由大型会议室改造的临时指挥室。巨大的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徐涛连夜制作的三维动态模拟视频,将整个“铸心计划”的改造流程,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孟院士的团队一进来,立刻就被屏幕上的内容吸引了。他们都是“神威之心”最顶尖的专家,只看了一眼,就明白了这份方案的详尽和精密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孟院士,请坐。”
孟院士没有坐下,而是直接走到了屏幕前,指着模拟视频中一个关于低温循环管路的细节问道:“这里,你们设计的‘微通道相变制冷’方案,如何保证在数万个节点上,冷却效率的绝对均匀?万分之一的温差波动,就可能导致部分线路脱离超导态,引发连锁性的计算雪崩。”
问题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林浩似乎早有预料,他从容不迫地说道:“孟院士,这个问题,我们用工程和软件两个层面来解决。工程上,我们所有的管路连接件,都不采用传统焊接,而是由‘创世’机器一体化打印,可以确保绝对的尺寸一致性和气密性。软件上,徐涛设计了一套‘分布式智能温控’算法。”
徐涛立刻上前一步,调出另一份数据模型:“我们会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部署一个微型传感器,这套算法会以每秒一千次的频率收集数据,并实时微调该节点的制冷剂流速,形成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的负反馈温控网络。它的理论温差控制精度,可以达到千分之三摄氏度。”
孟院士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用软件算法的“柔”,来弥补硬件工程的“刚”,这个思路非常巧妙。
他又指向另一个关键点:“超导薄膜和硅基芯片的键合,热失配问题如何解决?我没在你们的方案里看到常规的缓冲层设计。”
这次回答的是高翔,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孟院士,我们确实没有用缓冲层。因为我们的‘冰河一号’材料,经过‘创世’进行‘选择性激光烧结’后,可以在微观层面形成一种特殊的‘梯度非晶’结构。这种结构不具备固定的晶格,它的热膨胀系数是各向异性的,可以通过算法进行精密调控,使其在低温下与硅基的收缩曲线完美匹配。简单来说,它自己就是最好的缓冲层。”
孟院士彻底动容了。
他问出的,都是他认为最致命的两个难题,而对方的回答,不仅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其背后所展现出的技术储备——从一体化打印、智能算法到材料的微观调控——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支团队,掌握着一套自洽的、从设计、材料到制造的完整技术闭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