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很好。”孟院士终于点了点头,坐了下来,“理论和方案都很完美。但工程的本质,是把图纸变成现实。你们的‘弹药’——‘冰河一号’超导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终于问到了当前的瓶颈上。
林浩坦诚地回答:“超导薄膜的生产很顺利,但超导线缆,我们遇到了难题。请跟我来。”
他领着孟院士一行人,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一间专门为“冰河一号”建立的超净生产实验室内。
实验室里,张念和李沐珂正穿着白色的防静电服,神情专注地操作着一台大型的脉冲磁控溅射仪。在她们身旁,一条小型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转,一片片涂覆着“冰河一号”薄膜的蓝宝石衬底,正被机械臂精准地送入液氮杜瓦瓶中进行性能测试。
“孟院士,这就是我们的超导薄膜生产线。”林浩介绍道,“张念和李沐珂博士,在陈老师的指导下,优化了溅射工艺,将薄膜的良品率从最初的60%提升到了95%以上,完全满足了芯片封装的需求。”
孟院士看着那条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以及测试屏幕上不断跳出的、几乎完美的零电阻曲线,再次点了点头。将一项顶级的科研成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稳定的工业生产,这份执行力,他只在国家最顶级的攻关项目中见过。
林浩领着他们,走到了实验室的另一侧。这里的情况,则与生产线的井然有序截然不同。实验台上,摆满了各种失败的样品——断裂的、烧焦的、性能不达标的各种线材。
“问题出在这里。”林浩拿起一根断成两截的线缆样品,递给孟院士,“‘冰河一号’本质上是一种镧氢氮化合物,属于陶瓷基材料,非常脆。我们尝试了所有常规的成缆工艺,比如气相沉积、化学包覆,都无法在保证柔性的同时,维持其超导性能。只要一进行弯曲,内部的超导晶格就会产生微裂纹,导致超导态被破坏。”
孟院士接过样品,仔细地端详着。他用手指轻轻一捻,断口处果然掉落了一些细微的粉末。他立刻明白了问题的棘手程度。
没有合格的超导线缆,就无法连接数千个机柜,整个“铸心计划”就无从谈起。
整个实验室的气氛,因为这个难题的存在而显得有些凝重。孟元年士的团队成员们,也都在低声地讨论着,显然,他们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林博士,”孟院士放下样品,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这是一个很基础,但也很致命的问题。如果连‘线’都造不出来,我们刚才讨论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你们……有什么备用方案吗?”
这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道现场的考题。
他想看看,面对这种看似无解的工程死局,林浩这位年轻的总指挥,将如何应对。
林浩的表情依旧平静,他似乎就在等孟院士问出这个问题。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不远处的张念和李沐珂。
“张念,李沐珂,昨天让你们准备的‘B计划’原材料,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师兄!”两位博士立刻应声,她们快步走到一台大型的球磨机旁,取出了一个密封的金属罐。
林浩接过罐子,将其放在了实验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缓缓打开。
罐子里,没有线,也没有薄膜,而是盛满了细腻的、呈现出灰黑色的……粉末。
“这是……”孟院士愣住了。
“这是‘冰河一号’的超导粉末。”林浩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既然一体化的线材太脆,那我们就换一个思路。”
他看向孟院士,眼中闪烁着工程师特有的、那种解决问题时的光芒。
“我们不‘造’线了。”
“我们‘灌’线。”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