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林浩的“火花”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11|字数:6212字

陈默,推翻了旧世界的“墓碑”。

但是,新世界的“地基”,却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高温超导理论攻关小组”,在经历了最初几天的、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之后,迅速地陷入了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一个瓶颈。

“老师,我们……算不出来。”

“神威之心”的控制室里,张念这位一向以计算能力和理论分析自傲的天才,此刻却对着白板上,那一整面墙的、复杂的格林函数和费曼图,露出了深深的、无力的挫败感。

陈默提出的,那个关于“声子-等离子体耦合准粒子”的猜想,在物理图像上是那么的充满了颠覆性的美感。

但是,一旦想要将这个“图像”,转化为,可以被计算的、定量的数学语言。

其难度,是指数爆炸级的。

“我们,尝试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数学工具。”张念的声音,有些干涩,“无论是,基于‘多体微扰理论’的‘GW近似’,还是更先进的‘动态平均场理论(DMFT)’。它们都无法精确地,描述‘声子’和‘等离子体’,这两种能量尺度和时间尺度,都截然不同的集体振荡模式,在强关联下,那种,高度非线性的耦合行为。”

“我们,每一次尝试去构建这个‘准粒子’的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是一个无法收敛的、充满了‘发散’项的……数学怪物。”

一旁的李沐珂,也补充道:“我们没有看有关高温超导的文献,而是直接寻找描述‘声子’和‘等离子体’的数学物理模型文献。在现有的凝聚态物理框架里,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可以直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现成工具。”

这就是开创一个全新领域的、最残酷的现实。

你走在一条,没有任何路标、没有任何前人脚印的、真正的无人区里。

你的面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陈默看着眼前这两个,已经陷入了思维困境的年轻学生没有说话。

他的眉头,也同样紧锁着。

他知道,张念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那是,所有凝聚态物理学家,在面对“强关联”这个终极难题时都会遇到的……一堵墙。

一堵,由“多体薛定谔方程”那,指数级增长的计算复杂性,所筑起的高墙。

他虽然,凭借天才般的物理直觉,看到了墙那边的风景。

但是,他同样也没有找到,那把可以,毫发无伤地穿过这堵墙的……钥匙。

……

就在这时。

控制室的门,被推开了。

林浩,走了进来。

他刚刚结束了,“创世工程”那边的一个、关于“百机协同”的生产调度会,过来看看新小组的进展。

他一进来,就敏锐地感觉到了,控制室里,那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怎么了?老师,师弟,遇到什么问题了?”他开口问道。

“何止是难题啊,大师兄。”李沐珂,看到林浩像是看到了救星,忍不住,开始“诉苦”,“我们现在感觉,就像是一头撞死在了南墙上,连北都找不着了。”

林浩,走到白板前。

他仔细地,看着上面那些,让他也感到有些头皮发麻的复杂公式。

又听了张念,关于“数学模型无法收敛”的、详细的困境描述。

他没有立刻发表任何意见。

而是,走到了那台用于显示模拟结果的副屏幕前。

“张师弟,”他说道,“把你们,之前模拟‘旧理论’时,那个系统崩溃的最终状态,再调出来给我看看。”

“啊?好。”

虽然不知道林浩,为什么要看那个“失败”的结果。

但张念,还是立刻调出了那份,充满了红色警报和无序曲线的“车祸现场”。

林浩,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屏幕上,那幅充满了“混沌”和“无序”的图像。

看着那条,代表着“电阻”的曲线,在强关联效应下,那剧烈的、毫无规律的震荡。

看着那张,代表着“电子配对”的相图,那彻底失去了关联性的、如同雪花点般的混乱分布。

高翔和徐涛,都有些不解。

他们不明白,林浩,想从这个,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混乱的“垃圾堆”里,找出什么来。

然而林浩的眼神,却变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明亮。

因为,他在这片,极致的“混乱”之中,看到了一种,别人无法看到的……秩序。

他的大脑,在这一刻飞速地,运转着。

那个,被“非晶物理”和“声子聚焦”理论,反复淬炼过的、早已跳出了传统“周期性”和“有序性”思维框架的、全新的大脑,开始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去解读,眼前这幅画面。

他想起了,他们在研究“自修复合金”时,发现的那个现象。

在巨大的应力下,“非晶合金”的内部,并不会像晶体一样,“有序”地,通过位错的运动,来释放应力。

而是会形成,一个个,局部的、“无序”的、“动态”的“协同剪切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34章 林浩的“火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34章 林浩的“火花”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