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西山,内部会议中心。
还是那间,朴素得不像话的小型会议室。
还是那几位,肩上,扛着整个国家“海陆空天”未来的“掌门人”。
只是这一次,会议桌上多了一样东西。
那块由专机,连夜从江北空运而来,刚刚完成了第一轮极限工况初步测试的、完美的、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涡轮盘样品。
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与上次的“出题”时,截然不同。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初步的测试结果,今天凌晨,刚刚出来。”
陆光达总工程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他拿着一份薄薄的报告,向端坐在主位上的那位“首长”,进行着汇报。
“在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这块样品的屈服强度,稳定在了2150兆帕。其高温蠕变抗性,比我们目前最好的进口合金,高出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我们,用最严苛的‘低循环疲劳’测试,对它,进行了不间断的冲击。在循环次数,突破了二十万次之后,我们,依旧没有在它的内部,发现任何长度超过0.1微米的……微裂纹!”
“这意味着什么?”陆总工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同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未来的发动机,能用上这种材料。它的理论使用寿命将从现在的八百个小时,一举,跃升到,八千个小时以上!”
“我们的‘远望’,将拥有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顶级的、强大的‘心脏’!”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
随即,响起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杨总和魏总,都站起身,用力地,拍着陈默和林浩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最真挚的敬意和祝贺。
然而,在这样一片近乎 celebratory(庆祝)的氛围中。
林浩,却并没有露出丝毫的轻松。
他等到掌声平息,才站起身走到了屏幕前。
“首长,各位总师,”他的声音,依旧冷静,“样品,虽然是成功的。但是,就像陆总工说的,这,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在将这场胜利,转化为我们国家真正的、可持续的战略优势之前,我们还面临着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说着,他将那份已经在江北,汇报过一次的PPT,再次调了出来。
“高耗能。”
“高成本。”
“慢速度。”
当这三个,冰冷而又现实的词语,出现在屏幕上时。
会议室里,那热烈的气氛,迅速地,冷却了下来。
林浩,将电力消耗、算力瓶颈、硬件造价、以及产能速度这几个,堪称“天文数字”的难题,一五一十地,进行了最客观、最详尽的汇报。
当他讲完,重新坐下时。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杨总、魏总、陆总工,这几位,执掌着百亿级、甚至千亿级国家重大专项的总工程师,都紧锁着眉头,开始,在各自的笔记本上,飞快地,计算着什么。
第一个打破沉默的,是航天领域的杨卫国,杨总。
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看着林浩问道:
“林浩同志,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腾龙’重型火箭,能用上你们的这种材料。我们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其单台推力,能提升多少?”
“保守估计,”林浩回答,“在不改变现有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仅材料升级就能让发动机的稳定工作温度,提升两百度。换算成推力,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二十。”
“百分之二十……”杨总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了白板前,拿起笔飞快地写下了一长串更加恐怖的数字。
“各位,我们来算一笔,更大的账!”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我们‘腾龙’九二一,目前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二十五吨。为了这个指标,我们用了两级半的构型,捆绑了四个助推器!”
“但是!如果,我们的芯一级发动机,推力能提升百分之二十。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去掉那四个该死的助推器!火箭的整体结构、燃料加注量、以及发射流程都将得到颠覆性的简化!”
“我,给你们算一笔最直接的账!”他在白板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仅仅是,取消助推器这一项,我们每一次发射,就能节省下至少三个亿的成本!”
“而我们,规划中的‘空间站’建设,和后续的‘载人登月’计划,在未来的十年内,至少需要进行三十次以上的发射!”
“三个亿,乘以三十次!这是多少钱?!这是,九十个亿!”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浩。
“你那台,一个亿的机器,和那几千万的样品。在这笔,更大的‘战略账’面前。还贵吗?!”
杨总的话,掷地有声!
紧接着,深海领域的魏建平,魏总,也站了起来。
“我们,也一样!”他的声音,沉稳如山,“我们的载人球舱,现在用的是钛合金。重量接近十吨!每下潜一米,都要消耗,巨大的能源!如果换上你们的材料,在保证同样安全系数的前提下,我们的球舱重量,至少可以减轻一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