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铸剑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06|字数:8110字

时间,进入了“铸剑”纪元。

“新地平线”公司,以一种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方式,展现了它的“财大气粗”。

在第二笔,来自“领航者”专项的、数额庞大到足以让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为之侧目的研发经费到账之后。

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们所在的、这栋名为“科创之光”的甲级写字楼,剩下的所有楼层全部都租了下来。

紧接着,一场由战略支援部队的专业工程兵,亲自操刀的“军用级”改造工程,便在这栋位于城市中心的写字楼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从第十层到第十八层,所有的非承重墙被全部打通,改造成了一个个拥有独立供电、超净环境、以及最高安防等级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

整栋大楼的外部也加装了最先进的信号屏蔽和反侦察系统。

从外面看这里,依旧是一栋平平无奇的写字楼。

但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垂直的“科学堡垒”。

“铸剑联合攻关团队”,正式入驻。

一场,围绕着“创世”机器的、史无前例的工程会战,拉开了序幕。

林浩,作为总设计师,几乎是把家,都搬到了这座“堡垒”的顶层。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与来自声学、光学、控制、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最高强度的“头脑风暴”,确保,他那个“四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在每一个工程细节上,都能得到,最完美的实现。

……

声学组,由钱理全院士,亲自挂帅。

他们的任务,是打造“创世”机器的“心脏”——那套,总功率超过150千瓦的“三维亥姆霍兹共振声场系统”。

这是整个工程中,最颠覆、也最艰难的一环。

“传统的换能器,不行。PZT陶瓷的‘居里温度’太低,功率一上来,自己就先‘退极化’了。”

在第一次技术方案评审会上,钱院士,就直接否定了,所有的常规方案。

“我们的方向,只有一个。”他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化学式——PMN-PT。

“铌镁酸铅-钛酸铅,弛豫铁电单晶。”

“它的‘压电系数’,是PZT陶瓷的五到八倍。‘机电耦合系数’,超过百分之九十。更重要的是,它的‘居里温度’,远高于PZT。这是唯一能,承载我们所需功率密度的材料。”

方向虽然明确。

但工程上的困难,却是巨大的。

如何将脆弱的、只有几百微米厚的单晶薄膜,与驱动电路,进行完美的键合?

如何设计出一个,能够让一万个独立的换能器单元,在2.48兆赫兹的超高频率下,实现‘小于0.1微秒’同步误差的……驱动阵列?

整个声学组,几乎是把自己,锁在了超净实验室里。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的尝试。

最终他们从半导体工业的“硅基MEMS”工艺中,获得了灵感。

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单晶薄膜转移与微声腔蚀刻”相结合的全新工艺。

成功地,将一块块,脆弱的单晶,变成了一个个,坚固而又高效的、微型的“声学引擎”。

当第一块,由一百个换能器单元组成的、巴掌大小的验证阵列,被成功点亮。

并在测试仪器上,爆发出,远超设计指标的、稳定而又澎湃的声场能量时。

整个声学实验室,都沸腾了。

“心脏”的“心肌细胞”,被成功制造了出来。

……

光学组,则是由雷鸣,这位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的“技术鬼才”,全权负责。

他们的目标,是“创世”机器的“眼睛”——那套需要实现“10飞秒”以内同步控制的、大功率激光器阵列。

“10飞秒,是什么概念?”

在第一次面对自己团队那些,国内最顶尖的激光工程师时,雷鸣是这样说的。

“光,在一秒钟内,可以绕地球跑七圈半。而10飞秒,就是光,仅仅,走了三微米的距离。”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阵列中的,每一束激光,在跨越数米的距离,经过数十个光学元件的反射和折射之后,最终,到达目标点的时间误差都不能超过……三微米!”

这是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绝望的指标。

常规的,基于电子信号的同步控制方案,在这里完全失效了。因为,电信号本身的传输抖动,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0飞秒。

雷鸣带领着他的团队,走上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既然,电子,不够快。那么我们就用,比电子更快的东西,来解决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构想——“全光路同步”。

他们,放弃了所有的电子触发器。

而是从一台,作为“主时钟”的、最稳定的“锁模激光器”中,分出了一束极其微弱的“种子光”。

然后利用,一系列最新开发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将这束“种子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20章 铸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20章 铸剑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