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教授打给京州的那通电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中国最顶尖的几个科研圈子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能量场约束下的选区粉末增材制造技术”。
这个长得有些拗口,却充满了颠覆性意味的新名词,连同林浩那个“打印太阳”的疯狂构想,以“特级加急”的密级,被迅速地,分发到了国内几个相关领域的、最顶尖的研究所掌门人的案头。
最初,所有看到这份技术构想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一致的——
荒谬,疯狂,不切实际。
但是,当他们,看到构想后面,附上的、由高翔和秦峰连夜赶出来的、那份长达上百页的、充满了严谨物理推导和初步模拟数据支撑的《理论可行性报告》后。
所有最初的质疑,都迅速地,转变成了,一种巨大的、难以抑制的震撼和……兴奋!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绝对权威。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这个构想,真的能够被实现,那将意味着什么。
那将意味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足以改变整个制造业版图的……工业革命!
于是,仅仅在陈默打完电话的四十八小时之内。
两支代表着中国,在“声”与“光”这两个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队”,便接到了来自京州的、同一道命令。
命令的内容,简单而又坚决:
立刻,抽调最精锐的技术骨干,携带最核心的预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江北大学,向“领航者”专项总指挥部,报到!
……
三天后。
江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所,那间刚刚才挂上门牌的、空旷的807“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内,第一次,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上午九点,实验室厚重的铅制防辐射大门,被缓缓推开。
走在最前面的,是林浩和陈默。
而在他们身后,跟着的,是两拨气质截然不同,但气场,都同样强大的人马。
左边的一拨,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气质严谨刻板的老者。
他是国内某顶尖声学物理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钱院士。
“用相控阵声波,去约束和聚焦能量……”钱院士一边走,一边抚摸着实验室里崭新的设备平台,口中,还在喃喃自语地,回味着林浩的构想,眼中,闪烁着一种,老一辈科学家,在看到一个全新的、足以开宗立派的学术思想时,那种独有的、炙热的光芒,“这个想法,太……太迷人了。我搞了一辈子声学,都只是在想,如何用它去探测,去成像。却从未想过,可以用它,去‘创造’!陈默,你这个学生,是个宝贝啊!”
他这次,几乎是“主动请缨”,强行从研究所里,拉来了自己最得意的几个博士和青年研究员,组成了“声学换能器阵列”攻关小组,亲自带队,前来助阵。
而右边的一拨人马,则画风,完全不同。
为首的,是一个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留着一头利落的寸头、穿着一身潮牌冲锋衣的年轻人。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天才式的张扬与自信,脖子上,还挂着一副最新款的、充满了未来感的降噪耳机。
他,就是来自国内超快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那个传说中的“技术鬼才”工程师——雷鸣。
据说,国家下一代“神光”装置的核心——那套皮秒级的多通道激光脉冲同步控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底层算法,就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雷鸣对周围的一切,都似乎漠不关心。他一边走,一边还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飞快地敲击着代码。直到,他看到了同样站在人群中的徐涛。
“你就是那个,写出了‘数字孪生’系统内核的徐涛?”雷鸣抬起头,第一次,正眼看人。
“呃,是……是我。”徐涛被他看得,有些发毛。
雷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点了点头,言简意赅地评价道:“算法的架构,还不错。有点意思。”
能从他口中,得到一句“有点意思”的评价,据他身边的人说,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
……
上午十点,801会议室。
一场由陈默教授亲自主持的、“铸剑工程”第一次全体联席会议,正式召开。
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一边,是林浩、高翔、徐涛、苏晓月、韩立阳、秦峰这些,“新地平线”的创始元老。
另一边,则是钱院士带领的、沉稳严谨的“声学国家队”,和雷鸣带领的、充满了极客风格的“光学国家队”。
三个分属不同领域、风格截然不同的顶尖团队,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第一次,坐到了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相互审视,又彼此期待的、微妙的氛围。
会议开始,陈默没有多余的客套。
“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重重地,写下了五个大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