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浩被苏晓月“逼”着,闭关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里,“新地平线”这台刚出生的战争机器,并没有丝毫的停歇。
得益于公司化运作带来的超高效率,以及全国资源的无条件支持,由周毅教授和韩立阳在前线带领的“尖刀突击队”,进展可谓是势如破竹。
他们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完全吃透了“泰坦动力”公开专利中的技术路线,在锦城和锡市,成功地、稳定地,制备出了第一批二十公斤级的、性能远超“泰坦动力”旗舰产品的LM-X合金样品。
这个惊人的“中国速度”,让远在德国的哈特曼,在收到情报后,气得差点再次捏断一支钢笔。
而林浩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现”。
在林浩偶尔从论文的苦海中探出头来,进行的几次关键远程技术指导,以及后方高翔、徐涛团队AI模型的不断优化下,“尖刀突击队”再接再厉,又成功地,向三十公斤级发起了挑战。
虽然在挑战三十公斤级的过程中,良品率有所下降,样品的边缘也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内部缺陷,但核心部分的性能,依然坚挺。
这一系列的成功,让整个“领航者”专项,都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氛围之中。
捷报,像雪片一样,从前线飞回江北大学,飞向京州的专项办公室。陆总工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打电话来询问进展,言语中充满了期待。所有人都觉得,攻克最终的“米级涡轮盘”,似乎已经是指日可待。
……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林浩,刚刚将自己那本耗尽了心血的、长达十五万字的博士论文初稿,提交给了陈默教授。
当他伸着懒腰,如释重负地走出806办公室时,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卸下了一座大山,浑身轻松。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享受超过五分钟的悠闲,就被徐涛一脸严肃地,叫进了801会议室。
会议室里,气氛,异常凝重。
巨大的视频会议屏幕上,是韩立阳和周毅那两张写满了疲惫和挫败的脸。
“林师兄……”屏幕那头的韩立阳,声音沙哑,眼眶通红,“失败了。五十公斤级的,我们……失败了。”
林浩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别急,慢慢说。我马上过去。”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对身旁的徐涛说道,“徐涛,帮我订最快一班去锡市的机票。”
他知道,电话里说不清楚,这种级别的技术问题,必须亲临现场。
当天晚上,林浩就抵达了锡市的国防重点实验室。
当他,亲眼看到那块巨大的、内部检测报告充满了红色警告的合金锭时,他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在锡市,待了整整两天两夜。
他和钱教授、周毅、韩立阳,以及实验室所有的技术专家,不眠不休地,对失败的样品,进行了最详尽的解剖和分析。他们复盘了所有的工艺参数,检查了设备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两天后,林浩,带着一脸的凝重和疲惫,和韩立阳一起,返回了江北大学。
他发现,这个问题,凭借现有的经验和现场的条件,根本无法解决。
……
当天深夜。
801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
刚刚从锡市返回的林浩和韩立阳,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召开了一场气氛压抑的紧急技术研讨会。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陈默教授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高翔的脸色,异常凝重。他站在白板前,上面,是他和秦峰,连夜复盘了上万次模拟后,得出的结论。
“老师,林师兄,”他指着白板上一条急剧发散的曲线,沉声说道,“我们发现,当样品的尺寸重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根据模型反推,大概是在四十公斤左右——之后,其内部的热传导和应力传递机制,会发生一种‘非线性’的突变。”
“简单来说,就是热量和压力,无法再像小尺寸样品那样,被均匀、有效地传递到样品的芯部。巨大的尺寸效应,导致我们原有的、在线性区内无比精确的物理模型,进入了‘混沌区’,彻底失效了。AI,也无法预测这种突变的发生。”
锡市的钱教授,也通过视频连线,印证了他的说法。
“这个问题,其实是所有大尺寸金属构件成型中,都会遇到的世界性难题。我们进入了一片真正的‘无人区’。”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苏晓月,抬起了头。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正显示着一封刚刚收到的、经过加密的邮件。
“高师兄的推论,我这里,可能有一些……来自对手的佐证。”
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到了她的身上。
作为项目的“国际技术情报分析员”,苏晓月这几周,一直在动用她所有的资源,构建一个针对“泰坦动力”及全球相关领域的情报网络。
“今天下午,我联系了米兰理工的罗西教授。”苏晓月的声音,冷静而清晰,“罗西教授,利用他在欧洲材料研究联合会的关系,帮我联系到了一位,曾经在‘泰坦动力’核心研发部门工作过、但因为理念不合,去年刚刚离职的高级工程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