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哈特曼的“专利战”在国际上沦为笑柄的同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中国内陆腹地,一场真正的、关乎国运的技术攻坚战,已经悄然打响。
中西部工业重镇,锦城。
城市西郊,一片被高墙和电网包围的、地图上不存在的区域内,坐落着国内航空材料领域最顶级的摇篮——航空材料研究院。
一辆挂着军方牌照的越野车,在经过了三道岗哨的严格盘查后,缓缓驶入研究院的核心区域,最终,停在了一栋看起来毫不起眼,安保级别却极高的实验楼前。
车门打开,林浩和韩立阳,提着简单的行囊,跳了下来。
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年纪约莫三十五六、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沉稳干练的年轻副教授。
“林博士,韩博士,欢迎来到锦城。”他主动伸出手,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我叫周毅,江北大学材料学院的。从今天起,我跟你们突击队,一起干了!”
周毅,正是陈默教授亲自从学院里“点将”,抽调来的青年技术骨干。他常年专精粉末冶金方向,与锦城研究院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是这次攻关任务最合适的“联络官”和技术专家。
在他身后,还站着五六个同样年轻的面孔,他们都是从江北大学各个相关专业,层层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硕博研究生。
至此,陈默口中的那支“尖刀突击队”,正式集结完毕。
没有过多的寒暄,周毅直接带着他们,走向了实验楼的核心——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PREP)制粉车间。
推开厚重的隔音门,一股混杂着金属气息和惰性气体味道的热浪,扑面而来。
车间内部,是一片充满了工业力量感的震撼景象。正中央,矗立着一座足有三层楼高的、巨大的不锈钢圆柱形设备,那便是整个研究院的镇院之宝——从德国引进的、国内最先进的大尺寸PREP雾化炉。
车间里,几位穿着蓝色工装、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在对设备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为首的,是一位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看起来不苟言笑的老师傅。周毅连忙上前,恭敬地介绍道:“李师傅,这位就是我们这次项目的总指挥,江北大学的林浩博士。”
李师傅抬起头,用他那双阅人无数的、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林浩,只是不咸不淡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林浩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常年与国之重器打交道的老一辈工匠们,对自己这个空降而来的“博士总指挥”,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怀疑。
他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在这些真正的实干家面前,任何的头衔和名气,都是虚的。
唯一能赢得他们尊重的,只有过硬的、实打实的技术。
……
攻关,很快开始。
第一步,就是将林浩他们在实验室里,用那台小型电弧炉,以“克”为单位制备出的LM-X合金配方,进行工业级的、以“百公斤”为单位的放大。
研究院的熔炼车间内,在林浩提供的精确配方和工艺参数指导下,第一炉重达一百公斤的、闪烁着暗金色光芒的LM-X合金母合金棒,被成功地熔炼了出来。
紧接着,就是最关键的雾化制粉环节。
巨大的PREP雾化炉,开始缓缓运转。那根沉重的母合金棒,被装上旋转电极,在高达每分钟三万转的超高速下,其端部被强大的等离子弧,瞬间熔化。
熔化的金属液滴,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被甩了出去,并在充满惰性气体的雾化塔中,迅速冷却、凝固,最终,变成一颗颗微米级的、完美的球形金属粉末。
整个过程,充满了科幻般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感。
然而,当第一批粉末,从收集罐中被取出,送到检测中心时,问题,出现了。
周毅拿着一份刚刚出炉的检测报告,快步走进控制室,他的脸色,有些凝重。
“林浩,你看。”他将报告递了过去,“情况不太理想。粉末的球形度,只有85%左右,低于我们的预期。而且,出现了很多‘卫星粉’,也就是一些小粉末黏在了大粉末的表面。更麻烦的是,粉末的氧含量,达到了500ppm,这个数值,太高了。如果用这种粉末去做热等静压,压出来的零件,内部肯定会有缺陷。”
控制室内,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压抑。
那几位老师傅,也围了过来。李师傅看了一眼报告,眉头紧锁,沉声说道:“设备没问题,我们上周才给空军的另一个型号,做了一炉GH4169的粉,各项指标都是优。问题,应该还是出在你们这个新材料的特性上。”
他分析道:“你们这个合金,熔点比常规的高温合金要低,但粘度又特别大。在高速旋转下,甩出去的液滴,没法很好地收缩成完美的球形,就凝固了。至于氧含量高,很可能是因为熔炼过程中,合金液与坩埚发生了轻微的反应,带入了一些氧化物杂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