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锦城的“第一炉粉”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51|字数:8078字

李师傅的分析,经验老道,一针见血。

但这也意味着,他们,遇到了一个真正的、世界级的难题。这是一个新材料在工程化放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死亡之谷”。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紧张的攻关之中。

他们不眠不休,尝试了各种常规的工艺参数调整。

提高等离子弧的功率……失败了,粉末粒径变得更不均匀。

降低旋转电极的转速……失败了,粉末的球形度更差了。

更换惰性气体的种类和流速……失败了,对氧含量的改善,微乎其微。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车间角落里,堆积的“废粉”,越来越多。

研究院里的气氛,也开始变得有些微妙。那些老师傅们,虽然嘴上不说,但眼神中,那种“看吧,我就知道没那么简单”的意味,也越来越浓。

突击队里的几个年轻博士生,也开始有些沉不住气,脸上,浮现出了焦虑和挫败感。

第三天,深夜。

依旧灯火通明的控制室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盯着屏幕上那一条条失败的数据曲线,沉默不语。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林浩,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死死地盯着雾化炉的结构设计图,脑海中,无数个关于流体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的模型,在飞速地碰撞、重组!

一个极其大胆的、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如同闪电般,划破了他脑中的迷雾!

“我可能……找到问题所在了。”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李师傅,周教授,”林浩走到设计图前,用手指,精准地,点在了那个价值上亿的、从德国进口的、核心部件——雾化喷嘴的位置上,“问题,不出在我们的工艺参数上,而是出在这台设备,本身的设计思路上!”

“什么?”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台设备,是为传统的高温合金设计的。”林浩的语速,越来越快,眼中,闪烁着一种看穿了问题本质的、明亮的光芒,“它的气流通道,是为了处理高熔点、低粘度的金属液滴而优化的。但我们的LM-X合金,是高粘度的。当我们的液滴被甩出时,传统的气流,无法有效地,将那些细小的‘卫星粉’,从主粉末表面吹走,反而会将它们,更紧地,压附在上面!”

“还有氧含量!”他继续说道,“我们一直以为,是熔炼过程带入的杂质。但我怀疑,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合金液滴,在雾化塔中飞行的时间,太长了!给了它和环境中残余的微量氧气,充分反应的时间!”

“那……那该怎么办?”周毅急切地问道,“这可是进口设备,核心部件,我们根本没办法改动啊!”

“不,可以改。”林浩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工程师特有的、自信而又疯狂的光芒。

他拿起笔,在设计图上,飞快地,勾画了起来。

“我们不需要改动它的主体结构。我们只需要,对这个喷嘴的气流导向槽,进行一点微小的、可逆的‘二次改造’。我们在这里,加装一个厚度只有0.1毫米的、特殊曲线的扰流片。通过改变气流的柯恩达效应,制造出一个高速的‘切向气旋’,它可以在液滴飞出的瞬间,就把‘卫星粉’,像离心机一样,甩出去!”

“同时,我们再调整一下等离子弧的聚焦角度,让液滴的初始飞行速度,再提高百分之二十!缩短它在高温区的飞行时间!这样,就能从根源上,抑制氧化!”

这个方案,一气呵成,充满了颠覆性的想象力!

在场的老师傅们,都听得目瞪口呆。

李师傅,更是死死地盯着林浩在图纸上画出的那几条简单的曲线,他的眼中,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震撼!

他干了一辈子的粉末冶金,却从未想过,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可是……这只是理论。”李师傅的声音,有些干涩,“在真正的设备上改动,风险太大了。万一……”

“没有万一。”林浩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他转过身,看向控制台一侧的视频会议屏幕。屏幕上,是高翔和秦峰那两张同样熬得通红的、年轻的脸。

“高师兄,秦峰,我们的后方,准备得怎么样了?”

高翔推了推眼镜,对着屏幕,比了个“OK”的手势。

“林师兄,放心。你的改造方案,我们已经把它,输入到了‘数字孪生’系统里。秦峰和我,一夜没睡,联合国家超算中心,对超过一万种可能的工况,进行了模拟。”

屏幕上,画面切换,出现了模拟的结果。那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代表着“完美”的绿色数据云。

“结论是,”高翔的声音,清晰而又坚定,“你的方案,理论上,完全可行。成功率,超过99%!”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82章 锦城的“第一炉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82章 锦城的“第一炉粉”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