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来自云端的“考题”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50|字数:6748字

“陈教授,林博士。”杨总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我们新一代的重型火箭,对发动机的推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推力的核心,就在于这颗涡轮泵的性能。它需要在每分钟数万转的高速下,将零下183摄氏度的液氧,和超过一千度的高温燃气,同时泵入燃烧室。”

他指着屏幕上一个叶片状的零件,眼神锐利如刀。

“这个小小的涡轮叶片,在工作时,一面是极寒,一面是酷热。巨大的温差应力,和高频的振动,让它成为了整个发动机里,最容易产生微裂纹、也最容易发生疲劳断裂的地方。我们目前使用的,是俄罗斯进口的特种合金,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随时,都有被‘断供’的风险。我的问题是,你们的材料,能否承受住,这种冰与火的考验?”

杨总坐下,深海领域的魏建平,魏总,接着站了起来。

屏幕上,画面切换,变成了蔚蓝色的、深邃的海底。一座闪烁着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完美的球形载人舱,出现在画面中央。

“我们的‘奋斗者’号,已经成功下潜到了一万米的深度。”魏总的声音,沉稳如山,“但我们并不满足。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挑战更深的未知海域,是实现更长时间的、常态化的海底科考。而这一切,都对我们的核心部件——载人球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进口的、特种牌号的钛合金。它的强度和韧性,已经接近了极限。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屈服强度更高、同时,还要具备优异的、耐高压海水氯离子腐蚀性能的新材料。用这种材料,我们才能造出更轻、更安全、能搭载更多科研设备的下一代深潜器。你们的自修复合金,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吗?”

一个又一个,代表着国家最顶级工程难题的“考题”,被接连不断地抛出。

林浩和高翔他们,听得心潮澎湃,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

这些,不再是发表一篇论文,赢得一场辩论。

这背后,关联的,是火箭能否飞得更高,潜艇能否潜得更深,是整个国家,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能否挺直腰杆的、真正的国之命脉!

最后,航空领域的陆光达,陆总工,发言了。

他没有展示任何PPT。

他只是让助手,将一个用黑布包裹着的、沉重的金属物体,抬到了会议桌的中央。

当黑布被揭开,一个布满了裂纹、甚至有一个巨大豁口的、真实的涡轮盘残骸,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那残骸上,还残留着高温烧灼后的、蓝紫色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场惨烈的失败。

“陈教授,林博士,”陆总工扶了扶眼镜,语气,平静,却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绝,“我不管你们的《Science》有多厉害,也不管你们的理论有多完美。我现在,只要一个结果。”

他伸出一根手指,指着那块残骸。

“一年之内,给我一个,直径超过一米、性能稳定、能通过我们所有地面台架极限工况测试的、全新的、用你们的自修复合金,制造出来的涡轮盘。”

会议的最后,主持会议的那位将军,站起身,做出了总结。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最终,落在了陈默和林浩的身上。

“陈教授,林博士。刚才各位总师提出的,都是我们国家在关键领域,被别人‘卡着脖子’的痛点。现在,国家,把解决这些痛点的希望,交到了你们手上。”

“国家给你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一年时间,以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作为主攻方向和最终的考核目标。同时,为其他几个方向,提供小尺寸的、可供测试的验证样品。”

他的声音,在这一刻,变得如同军令般,庄严而又神圣。

“为了这个目标,我代表专项办公室,在此,授予你们最高权限!”

“从今天起,全国所有相关的国防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军工厂,都将对你们,无条件开放!”

“你们需要哪里的设备,我们就协调哪里的设备!你们需要哪里的专家,我们就调集哪里的专家!”

“专机、专列、专用通道,一路绿灯!”

“我,不要过程,不要理由,只要一个结果——”

“一年后,我要在这个会议室里,看到一块合格的、闪闪发光的、打上你们‘中国制造’烙印的新型涡轮盘!”

面对这来自国家最高层面的、沉甸甸的信任和不容置疑的“军令状”。

林浩,在陈默教授鼓励的目光中,代表整个团队,站起了身。

他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在燃烧。

他对着那位将军,对着在场的所有国之重器的“掌舵人”,挺直了胸膛,用他这一生,最洪亮、最坚定的声音,回答道:

“请各位总师放心!”

“保证,完成任务!”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79章 来自云端的“考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79章 来自云端的“考题”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