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来自编辑部的邮件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49|字数:7484字

湖畔夜话之后,林浩与苏晓月之间的关系,仿佛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进入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更加亲密无间的状态。

虽然两人都没有再提起那个略显冒失的“结婚”玩笑,但在806教研室里,那种甜蜜的氛围,却浓得几乎化不开。

徐涛私下里不止一次跟高翔抱怨,说他现在每天来实验室,都感觉自己像一颗上千瓦的电灯泡,不仅要被科研难题闪瞎眼,还要被恋爱的酸臭味熏得睁不开眼。

时间,就在这种宁静而又美好的学术日常中,悄然流逝。

转眼,距离他们向《Science》投稿,已经过去了两周。

这两周里,林浩的博士论文,在苏晓月的“监工”和“参谋”下,进展神速,第二章“实验方法与理论基础”已经基本完成,开始着手撰写最核心的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高翔和秦峰,则在那块巨大的白板前,开始了对“全工况自适应合金”这个新课题的初步理论推演。

徐涛,除了日常维护“数字孪生”系统,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开始研究,如何用AI技术,去优化和预测专利布局,为未来公司的成立,提前储备“弹药”。

整个团队,都像一台上了润滑油的精密机器,安静、高效,而又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这天,是一个寻常的周三夜晚。

窗外,夜色如墨,校园里早已一片寂静。而806教研室内,依旧灯火通明。

林浩正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对着电脑屏幕,敲击着键盘。苏晓月坐在他的身旁,安静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德文版的固体物理学专着。

不远处,高翔和徐涛正在低声地,为一个小波变换函数的算法细节,进行着讨论。

秦峰和韩立阳,则凑在一起,看着屏幕上一个复杂的程序界面,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模拟。

整个空间,安静得,只剩下键盘的敲击声、书页的翻动声,和偶尔压低了声音的学术讨论声。

就在这时,林浩的电脑右下角,一个邮件图标,悄然亮起,并弹出了一个小小的预览窗口。

发件人一栏,那个简洁而又分量十足的名字,让林浩的心跳,瞬间,漏跳了半拍。

Sender: H. Holden Thorp, Editor-in-Chief, Science

《Science》主编,霍尔顿·索普!

邮件的标题,更是用一个鲜红色的标签,标注着一个醒目的单词:

High Priority

林浩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缓缓地,摘下了耳机。

“怎么了?”身旁的苏晓月,第一时间,察觉到了他的异样。

林浩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自己的电脑屏幕。

苏晓月凑过来看了一眼,她那双美丽的眼睛,也瞬间,睁大了。

“是……是审稿意见?”她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有些颤抖。

房间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高翔、徐涛、秦峰、韩立阳,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小小的、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的邮件图标上。

来了。

最终的“审判”,来了。

林浩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那有些狂乱的心跳。他握住鼠标的手,因为太过用力,指节都有些微微发白。

在所有同伴的注视下,他郑重地,点开了那封邮件。

与此同时,隔壁805办公室内。

陈默教授也收到了这封同步抄送给通讯作者的邮件。他平静地打开,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806教研室内,林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压抑着的激动,缓缓地,将邮件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念了出来。

“尊敬的陈默教授、林浩博士及各位作者:”

“我们非常荣幸地通知您,关于您投递的稿件《Self-healing Alloys: Material Rebirth via Phonon Focusing》,我们已经收到了最终的审稿意见。”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Science》编辑委员会,对您团队的工作,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这篇稿件,毫无疑问,是我们近年来,在材料物理领域,所收到的,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投稿之一。”

邮件的开篇,就是一段规格极高、充满了赞誉的肯定。这让众人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

“鉴于该稿件的巨大潜在影响力,我们启动了期刊的‘快速通道’(Fast Track Review)审稿流程,在十天之内,完成了两轮、共计三位资深审稿人的评审工作。现在,我们将完整的审稿意见,附录如下。”

来了!核心的部分来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死死地锁定在屏幕上,那即将出现的、决定他们命运的文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76章 来自编辑部的邮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76章 来自编辑部的邮件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